澄泥石雕走出新天地

  苏报讯(记者 尤薇)“2月1日就关门了”,昨天下午,在东北街园外苑“四海艺家”石雕工作室内,工作室艺术总监、苏州民间工艺家徐佩根正把陈列的石雕作品一件件打包装箱,开了10年的“四海艺家”撤离闹市。徐佩根坦言,希望为传承澄泥石雕技艺走出一条“蹊径”。

  “四海艺家”是首家开进市区的藏书澄泥石雕工作室。据介绍,澄泥石真名叫蠖村石。1700年前藏书一带就发现了澄泥页岩,以其制作的砚台等藏书澄泥石雕作品备受推崇。今年36岁的徐佩根,从15岁起就拜师学习澄泥石雕。1995年,徐佩根首次走出藏书,在虎丘庙会上“试水”一炮打响,产品走进拙政园等各大园林经销点,“80元左右一只的石雕茶壶,一年要卖出五六百只”。当时,藏书不少村民争相从事澄泥茶壶等石雕制作,竞争惨烈。徐佩根发现,同样一把茶壶,工艺独到才能提高身价,2002年,徐佩根在东北街开出“四海艺家”工作室。

  ■困境“无米下锅”,石材用一块少一块

  由于近年澄泥石材越来越少,徐佩根在做精品的路上也越走越远。他创作的精品《雨巷》、《牡丹亭》等先后在全国获奖,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苏州馆活动。然而澄泥石材用一块少一块,让徐佩根感到了“无米下锅”的困惑。开在闹市的工作室,也不得不引进橄榄核雕等维持生计。传承千年的姑苏澄泥石雕技艺是否走到了尽头?对这一窘境,苏报2010年12月24日做过深度报道,并引起广泛关注。

  ■新生

  用“他山之石”

  攻澄泥石雕技艺之“玉”

  去年5月,徐佩根作为我省唯一的砚雕艺人,参加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砚雕艺术高级研修班,与全国60多位砚雕大师的切磋,让徐佩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他山之石”,攻姑苏澄泥石雕技艺之“玉”。他的石雕创作材料扩展到宁夏贺兰石、福建寿山石、汉代瓦当等,去年10月,他创作的贺兰石《云纹祥龙戏珠砚》,获得贺兰砚创作大赛金奖,并被宁夏贺兰砚博物馆收藏。

  “姑苏澄泥石雕技艺有奔头了”,“借米下锅”让徐佩根看到了新天地。据他介绍,澄泥石雕大有市场,10年前他刚开“四海艺家”时,大路货澄泥石雕的价位只有二三百元,而现在的澄泥石雕精品价位超过万元,并进入高端收藏领域,他创作的一幅石雕《新生》 也将在今年3月首次进入拍卖行。

  ■展望

  走出去,拓展题材

  为了把姑苏澄泥石雕技艺发扬光大,去年年底,“四海艺家”向国家商标总局申报注册商标。此次徐佩根“背水一战”把工作室搬回家中,准备专心“面壁”继续钻研姑苏澄泥石雕技艺,并计划到全国各地采风,尝试走出澄泥石雕传统花鸟人物、苏州水乡题材等局限,提升澄泥石雕技艺。“今年4月还准备申报市非遗石雕技艺传承人”,徐佩根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