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011年上海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成效显著,一批精品佳作相继推出。成功举办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16家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启动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世纪出版集团与文艺出版集团重组。文化广场、市群众艺术馆新馆投入使用,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建成开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全面启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服务项目实现免费开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开工建设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市民体质指数蝉联全国首位。上海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包揽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大幅提高了计划生育奖励与补助标准。妇女儿童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兵役政策进一步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是上海深入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正视自身转型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风险,更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牢牢抓住一切机遇,稳中求进,锐意创新,下决心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减少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新进步。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的部署,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稳定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城市安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本届政府各方面工作划上圆满句号,不辜负全市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争高于经济增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
2012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抓住时机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推动城市特别是现代城市演进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大型城市能否成功转型发展,关键取决于能不能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新跨越。上海必须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以推进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来增强经济中心的功能,加快构建与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不失时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十周年为新起点,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聚焦重点,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打造带动城市功能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滨江发展轴。加快世博会地区后续开发利用,推进A片区地下工程和总部集聚区项目建设,加快B片区央企总部、世博国际酒店群等项目建设,完成世博轴综合改造工程。推进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建设,积极吸引实力强、信誉高的企业参与商务区开发。加快上海迪士尼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度假区核心区项目开发。加大临港地区开发力度,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才集聚。进一步推进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节能市场机制,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推进临港燃机电厂、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和临港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崇明、闵行、奉贤等燃机电厂项目前期工作。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加快东风西沙水库工程建设。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污染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目标。启动实施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认真做好PM2.5监测与治理相关工作,力争列为国家首批发布的城市之一。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快燃煤电厂脱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电厂高效除尘工程,扩大布袋除尘试点,强化机动车控制和重污染车辆淘汰,加强扬尘和秸秆焚烧治理。完成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宝山南大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化金山卫化工集中区污染治理。推进外环生态专项等工程建设,完成绿地建设100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00公顷。
(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着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是城市活力所在、希望所在。要让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化在上海的血脉之中,让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更大发展空间、赢得更多信任宽容、获得更好扶持帮助,使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继续把推进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以张江扩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支撑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制定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府规章,规范和落实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优化园区内项目、资金、服务平台等资源配置,全面推进股权激励、财税等改革试点,力争实现政策全覆盖。推动张江示范区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完善张江管理体制,简化环节、规范标准,加强和改进张江管委会的服务协调功能,对各分园区充分下放审批权。整合政府科技投资公司,优化强化对创新创业企业的风险资金投入。鼓励支持区县结合产业优势实施创新热点计划,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任务。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加大政府性资金和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加强研究开发。建立健全产业应用技术体系,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实施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开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多渠道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推动共有技术研发机制建设,继续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
发展之本、兴业之道,人才是头等大事。我们要不拘一格尊贤使能,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公平的创新创业环境。要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他们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努力让各类人才融入、喜爱、向往我们这座城市。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积分管理办法。出台支持高层次海外人才创业的综合政策,深入实施国家和本市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启动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好高层次科技型领军人才作用。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落实首席技师培养资助政策,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决定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倍加重视青年人才,为所有在沪的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各类青年人才在我们这座城市拥有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心灵愉悦感,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使上海始终保持旺盛不衰的创造活力。
(三)更加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市民安居乐业
(四)常备不懈抓安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
(五)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使信息化更好地惠及市民服务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全面构建以智慧运行、智慧管理、智慧产业、智慧生活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继续推进基础网络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光纤到户建设改造新增200万户,基本实现城镇化地区全覆盖,逐年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水平,努力建设全国资费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进郊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新增覆盖5000处无线热点。深化“三网融合”,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四期等项目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推动城市信息安全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渗透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和信息产业发展能级。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智能化消防数字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智能交通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继续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推广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深化为农综合信息服务,让城乡居民共享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更多实惠。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鼓励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端软件等信息服务业,推进物联网在楼宇节能、智能安保等领域的应用,继续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加快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建设。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城市生存发展和振兴繁荣的本质性力量,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和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当是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枢纽,是先进文化发展创新的核心平台。我们要充分认识上海在全国文化建设大局中的地位和责任,切实提高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自觉和自信,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融化为市民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大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都市文化品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美好精神家园。
坚持政府主导,贴近市民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重软硬件并举,充分利用世博会场馆资源,建成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进虹桥国际舞蹈中心建设,重塑环人民广场剧场群。因地制宜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积极将中心的场地向各类文艺院团开放,增加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的品种和数量。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扶持和培育各类群众文化团队,积极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广泛开展多种形式、适合不同人群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加强档案信息服务,做好地方志书编纂工作。继续扩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用好公益性演出扶持资金,在上海音乐厅、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剧场举办200场以上高质量公益性专场演出,推广营业性演出低票价,让更多市民有机会欣赏高水平文艺表演。
深化扩大开放,用好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放开搞活,扶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与金融、贸易、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扩大文化消费。开放市场,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一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加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企业。在转制文化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和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稳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行公共文化设施和项目委托管理,创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运营机制。
着力提升文化原创力,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用好文化人才发展资金、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文教结合工程、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等机制,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尊重创造、鼓励创新,激发广大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兴趣、创新动力和创作激情,创作生产一批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七)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序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八)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进一步把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