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故居”被拆调查之二:寻找古建筑保护新方式

梁林故居被拆一件事情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名人故居保护是一个一直在讨论,但没有得出结果的难题。冯骥才曾经谈到名人故居的进退两难问题:“一边是历史巨人的故居被推土机一个个夷平,城市失去了自己这种灵魂性确凿的存在,泯灭掉一份份珍贵的遗存,城市因之一点点减少它历史积淀的厚重;一边却是一个个名人故居被做为旅游的景点与招牌‘开发’出来,亮闪闪推到人们面前。可是,待走进到这些重新“打造”的名人故居里,不过是一些老照片,陈年的家具什物,墙上挂着临时搞来的、往往与这些故居主人并无关系的老字画,再加上一些传记性和功劳簿式的文字简介;空洞乏味,没有感觉”

不仅是名人故居,包括榫卯建筑、旧民居等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旅游开发、遗产保护之间总会存在各种矛盾,重重问题中我们所应该展开探讨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找一种新的保护方式。

孙振华:居住方式逐渐改变 名人故居应该“活化再生”

名人故居都要保护吗?混乱中寻求标准

著名评论家孙振华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认为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这类地方毫无疑问应该保存,但开发商从自身角度、经济利益找出各种名目、理由把它拆掉显然不对,但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拆与保护的问题。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梁林故居被拆迁所反映出名人故居怎样的现状和问题?

孙振华:世界上名人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此类故居也越来越多,过去人们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不是很自觉。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故居,但都不存在了,其实所谓的保护是非常有限的,不用说明清时代,民国以来或者是49年以后都很少了,古代的东西基本都没有了。

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名人故居需要保护,光靠社会舆论来维系还不够,我们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判断,例如文化人物、政治家、军事家等,什么样的人应该留下来,其实现在这个社会是很混乱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相对比较明晰的标准,只是现在已经有这个意识认为历史名人故居应该保护下来,但是怎么样保护,什么人要保护,什么人不保护,这一点我们还得要在艺术上、制度上有一些认真的思考,否则这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的。名人一天天地在诞生,包括精英文化人物,草根、大众的文化人物,他们将来百年之后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争论等等,这可能是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居住方式变化之后的新问题

雅昌艺术网:如今名人越来越多之后,名人故居的保护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

孙振华:应该值得注意的建筑问题,那就是居住方式的变化,过去所谓名人故居更多的是独门独院,居住方式相对比较固定,现在的居住方式有了变化,例如现在是几单元几楼,将来怎么保护?

如今显然和大院、四合院或者独立的房子保护不一样了,这恐怕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们现在不能说一到了出了事或者是某某人的故居被拆了,好像社会情绪就被点着了。其实这个事情没有出来的时候,已经呼吁很多年了,此时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地从制度上,去思考可操作的技术问题。

网络时代思考新的保护与“再生”方式

雅昌艺术网:名人故居保护是一个老话题,在当下怎样寻求一种新的保护方式?

孙振华:当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新的居住方式也改变了名人故居的保存问题,有时候实体建筑保存很难,假如说将来名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个城市需要发展,它要更新,城市更新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如今网络时代已经来临,有没有可能性如虚拟美术馆纪念馆形式来将故居进行收录,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比如说有很多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进去感受等,当然这只是一种虚拟的感受,它和实体不一样,这可能将来应该也是一种纪念方式,其实纪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雅昌艺术网:您曾经谈到城市的“再生”的话题,这适用到旧建筑上是否是指适度的适用才会让它发挥更好的文化魅力?

名人故居保护下来的同时也要考虑它如何再利用,让这个建筑、在现在的高楼林立的都市不至于感到很寒颤,要把它应有的地位突出出来,这个里头还是也有很多问题可以讨论。现在我们看到,因为我现在跑的比较多,跑了好多城市,有一些城市的确留下来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一看到处是灰尘、断壁残垣,留下来了又怎么样呢?

老街区、历史建筑、名人建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一些时候让它“活化”,活化是最好的保护,现在它作为历史死去,我们现在就是有一个历史把它保留下来,实际上把它当成一个过去的东西,怎么样让一个老街区、老的建筑活在当下,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还能够跟我们有关系,还能够发挥作用,同时它又有纪念性,又能保持它的研究价值,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徐亮:是不是故居并不重要 呼吁保护民族文化精神

《世界艺术》杂志主编徐亮在经历了一天的对梁林故居及周围旧建筑的考察之后,接到雅昌艺术网记者的电话时,表示看到现状之后感觉很无奈,情绪比较激动,目睹了被拆除的故居之后心里颇为悲凉,他说:“北京的存在就是因为有那么多的文化根脉,假如没有这些四合院没有这些古建筑,就会跟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差别,严格意义来讲,二环以内才算是北京,但感觉已经与老北京差了很多。当一个城市的建设与文化底蕴产生矛盾之时,应该寻找好的方式去融入到文化底蕴中。

雅昌艺术网:您怎么看待梁林故居被拆迁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呢?

徐亮:这个问题大而言之,不简单地是一个名人故居的意义,我个人觉得重要的是保护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民族内涵这个是很重要的。

雅昌艺术网:国外有何相关法律与案例吗?

徐亮:欧美一些国家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教堂、建筑是不允许随随便便动的,钉一个钉子都要申报、要审批。因此,教堂、古建筑、美术馆才能够保存得那么完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去看、去欣赏、去赞美,包括文艺复兴之前、之后,十一世纪都有。但中国很遗憾,我们现在最早的,好像最完美的是长城。回到梁林故居的话题,之前看到有相关报道谈到此处不是梁林故居,暗含的意义是不是梁林故居,就不应该保护,其实它是不是故居并不重要,单纯从他这个意义上去解释,我们很多所谓的名人住处,全国各地不计其数,回到我们这个话题,即使是不是名人故居,是不是房产所有权是他的并不重要,我们所说的是文化精神,小而言之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中国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做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能比的。所以说,回头我们这件事做起来应该很有意义,我们应该呼吁现在仍然麻木的中国人共同地来提倡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文化当然是很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