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栋民国庭院式民居被拆
本报记者 林明杰 实习生 齐天然 撰文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影
昨天,本报接到居住在本市黄浦区老城厢的居民反映,位于大境阁两栋具有民国时期老城厢典型代表风格的庭院式建筑一夜之间被拆迁队拆毁。
两栋“豪宅”已成为废墟
记者闻讯前往,只见在大境路、青莲路、露香园路和万竹路交汇的区域内已筑起建筑工地的围墙。进入围墙,只见废墟一片。在瓦砾堆中,还能找到粗大的罗马柱、精美的阳台护栏、考究的地坪和基石等残件,看得出被拆除的建筑具有明显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而且不是普通民宅,是“豪宅”。
据调查,被拆的两栋相连的建筑都是民国时期“颜料大王”赵竹林所建:分别是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和青莲街113弄2号赵竹林为儿子结婚所建住宅。青莲街的建筑始建于1920年左右。据文物专家分析,这两栋建筑是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庭院式民居,是构成老城厢风貌的重要因素。这种建筑目前在老城厢也所剩无几了。居民反映,过去《夜上海》以及某部琼瑶电影等都曾在该建筑中取景。
这样的房子在沪属罕见
记者曾于2004年4月19日在新民晚报就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作了整版报道,其中提及这栋被拆毁的建筑,是这样写的:“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让人看来会联想起东山的雕花楼,只不过‘赵公馆’的雕花没有这么繁复,这反倒显得更大气些。据说这看上去像是两栋石库门房子连在一起的楼房,是当时‘颜料大王’的宅第,中西结合,既古典幽雅,又宽敞实用。在如今的上海,这样的房子也罕见了。可惜的是它也在拆迁范围之内。不知道今后我们是否还看得到这几栋楼。”现在果然看不到了。
“赵公馆”在2007年11月21日晚上曾遭遇火灾,被周围居民及时发现报警而幸存。现在,记者在废墟还找到了被火烧焦的建筑木构建。
居民称,该建筑居民2007年已动迁,但建筑一直没拆,大家以为这一带已被列为历史风貌保护区,这样的优秀历史建筑不会被拆了。不料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三晚上被拆迁队连根铲除。
有关部门称“不知此事”
记者就此事打电话给黄浦区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对方称不知发生此事,但这两栋建筑还没有被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单。
没有列入“保护”名单的历史建筑就可以拆吗?
2006年上海就发布了《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其范围为当时黄浦行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其中更明确规定了该风貌区内34条风貌保护街巷。该建筑所处地域的大境路、青莲街、露香园路、万竹路都属于保护街巷。
《规划》明确要求“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其他历史形成的传统宅院、里弄等住宅建筑及其群体布局”。可见不光是仅仅保护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建筑;此外,还对街巷的空间、肌理等历史特征都要求保护。
【焦点快评】
非拆不可吗?
林明杰
昨天,面对老城厢又一处被拆除的老建筑废墟,我有一瞬间头脑是空白的。为什么非要这样不可?这些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哪里?
或许有人会拿出法律依据告诉我们,在法律上此建筑拆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问:能够见证上海发展历程的老建筑,尤其可以形成历史风貌区域的老建筑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难道上海的历史建筑多到非要再拆掉一些不可了吗?
如果说拆迁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那为什么不去拆迁那周围这么多逼仄简陋的危房,偏偏盯上了这个区域最像样的几幢老建筑之一呢?拆了以后准备干嘛?为什么非要在这里干不可?
老城厢,是上海城区的核心。它与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外滩风貌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堪称上海城市文明的两翼。人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在这个地方交汇的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一切。
老城厢有我们祖祖辈辈的积累和情感。爱国不是一句空虚的口号,如果没有了对我们祖祖辈辈创造的历史的记忆和情感,爱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
每一个村庄的人爱自己的村庄,每一个城市的人爱自己的城市。让我们居住的地方不仅仅有故事传说,还有那一条条街巷、一栋栋建筑、一棵棵大树可以见证。5000年文明,决不能仅仅是文字上的记忆。中国文物界最为遗憾的是,我们的博物馆里有商周的青铜器、唐宋的陶瓷、元明清的书画等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没有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保留有历史久远的城区和建筑。我们最多只能通过遗址考古和历史文献描述,来想象历史上洛阳、西安、杭州等古都的建筑以及城市格局的恢宏壮美。
我们没能保住100年前的历史建筑以及城市风貌区,可以把责任推给古人,说古人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经不起历史的风雨;也可以把责任推给战争和动乱。但是目前我们城市还残存的一些近百年历史的老城区风貌和建筑如果还不能保护好,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会责问:是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里?
老建筑一片片地消失,新高楼一栋栋地竖起。有时候确实是历史的无奈,因为城市要发展,民生要改善。但是,凡事要适度,不是非拆不可就不要拆了,给城市留一些历史,留一些回味。就算是出于商业的利益考虑,我们也应该换一种思路:具有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的城市才是取之不尽的财源。
【焦点链接】
老城厢,让我欢喜让我忧
(刊于2004年4月19日本报第10版“文娱聚焦”,节选)
大境阁区域:动迁组进驻了老洋楼
(其范围北至人民路,南至金家路,东至河南南路,西至人民路)。
以古城墙大境阁为中心的这一区域,其中有露香园路口的残余明代城墙、露香园遗址、青莲庵、云居庵及其东面的福佑路清真寺、沉香阁等。
走访那里时,心情有点沉重。小北门万竹街一带正在动迁。那一带的老房子大多较简陋破落,作为外行来看拆了也就拆了,但其中有几处不一般的老房子却让人不忍,让人心焦。
顾延培首先带记者到青莲街131弄2号,那是栋中西结合的两层大宅子,呈直角形,高大气派,屋内护墙板上雕着精美的纹饰。好像有两进深,六角形的窗子很古雅,而洋松的楼梯门窗则很西化。如今动迁组已有人进驻这栋楼的底层办公了。
与之相邻的是青莲街156号一栋像是老式公寓的房子,据说原来是玻璃公会,现在成了大众浴室,看上去还是有往日的风范。
而万竹街41号的“赵公馆”让人看来会联想起东山的雕花楼,只不过“赵公馆”的雕花没有这么繁复,这反倒显得更大气些。据说这看上去像是两栋石库门房子连在一起的楼房,是当时“颜料大王”的宅第,中西结合,既古典幽雅,又宽敞实用。在如今的上海,这样的房子也罕见了。可惜的是它也在拆迁范围之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