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也曾和我们今天的所有年轻人一样:青春、热血,在他们的豆蔻年华,抱着共同的革命理想走上了战场。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里,他们保家卫国、抛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独立富强,留下了自己的累累伤痕,甚至于付出了自己生命。2012年1月12日,寒风凛冽,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带着暖暖的问候,走进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来看望这群曾经用鲜血、肢体、甚至是生命达成了荣誉使命的祖国军人。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建立于1951年,主要承担革命战争时期及国防建设中负伤致残的一至四级伤残军人的住院、康复工作,全院现在共计有200多名伤残军人在馆内接受疗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次展览,四川博物院特意选取了老人们喜闻乐见的多件精品书画作品,并邀请著名书法家现场为老人们挥毫泼墨。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著名战斗英雄周全弟老人在看到流动博物馆带来的丰富展品后兴致大增,即兴抱笔书写了一幅“走进大千世界”书法作品赠送给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这是一幅弥足珍贵的馈赠,老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双手双足,但是热爱艺术的老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练习用仅存的双臂夹笔作画。他说,“虽然我们的身体已经残缺,但我们依然拥有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依然拥有的无尽的生活热情。”洋溢在老人脸上的舒展笑容,似乎令湿冷的冬天也变得暖和起来。
  
  四川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建院,在院内专门珍藏革命文物的荣誉馆内,有诸如著名伤残军人艺术家刘渝生的创作、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的诗歌以及其他许多革命先贤的作品和使用过的珍贵革命文物。然而,受限于展馆设备条件以及资金,其中书画等纸质文物的保藏问题一直都是休养院老人们的一大困扰。针对休养院的这个实际情况,此次活动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行前专门与相关类别的文物保护专家进行了沟通,并携专家一同前往休养院,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了文物保护知识的专业普及,表示四川博物院此后将为休养院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此次展览活动,在冷冷冬日里,不仅给老人们带去了四川博物院的琳琅展览,也带去川博人的暖暖问候,更为他们带去了专业的、亟需的文物保护知识,将四川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四川博物院  撰稿:李滨汐  摄影:赵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