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亲说玉:玉扳指
扳指的前身叫做韘(音射),《说文》曰“韘,射也”,为骑射之具。本意是古代冷兵器时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工具, 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保护射手大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后来引申为能够决断事务,具有身份和能力的象征。目前所知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战国,至汉代则发展为彰显身份的韘形佩,宋、元、明多沿用汉代的款式,满清时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演变为一种用以炫富的装饰品。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韘(图1),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一件出土玉韘。器形作圆筒形,下端齐平,上端斜口,可套入成人拇指,正面以双钩阴线结合减地浮雕,饰兽面纹,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刻一凹槽,经试验,弓弦恰可纳入背面凹槽,两个圆穿可系绳缚于手腕。
春秋战国的玉韘(图2)呈矮筒状,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具有一定实用性。汉代的韘形玉佩(图3),又称鸡心佩或心形玉佩,是在春秋战国玉韘的基础上演变来的,主体为椭圆形,器体扁平,中部有圆孔,下正面微鼓起,背面略内凹,多一侧或两侧有透雕的纹饰,功能上已不具实用性,显然成为装饰用的佩玉。宋、元、明都有矮筒状的玉扳指,还有仿汉代的韘形玉佩,在器型和纹饰上有一些变化。
时至清代,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扳指,多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
扳指与满族渊源深厚,满族的习俗是从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而来,虽然进关后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某些固有的习惯仍保留着,从戴在人们手上的首饰——扳指便见其端倪。扳指在满语中称为“憨得憨”,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常用鹿骨扳指,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拉弓时佩戴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故当年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本是辅助习武的扳指,由于满汉两族广大男士的欣羡与效颦,竟使之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近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
扳指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盛世,皇帝御用的扳指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御用扳指上面经常有御题诗(图4)、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乾隆皇帝,对玉制扳指,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认为玉扳指 “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 “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载如此深邃的道理,成为日后人们认识和评价其他扳指的基调。
清代中后期,扳指虽小,却也是森严等级的一种象征。满族贵族扳指以白玉、翡翠(图5)材料制作者为首选,羊脂白玉和满绿而清澈如水的翡翠价值连城,皇室贵胄专属佩戴。当年也有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外,扳指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也属此等之列。君王体制下等级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能僭越皇帝的喜好,其他八旗子弟的扳指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