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千字文》最初赐给童贯
在中国历代君王之中,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的大有人在,但像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这样对于书画有着相当造诣的却是凤毛麟角。
这位在政治上堪称昏庸的皇帝却创出了独步天下的“瘦金体书法”,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越,可称为古今第一人。他所创出的新体书法“瘦金体”挺拔秀丽、飘逸犀利,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最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
由于宋徽宗距今近千年,作品保存不易、流传甚少,目前,中国馆藏宋徽宗作品仅39件。因此,宋徽宗的作品每次展出拍卖,都能够引来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在深圳五洲宾馆即将举行的2011年中翰清花“清花岁月”跨年拍卖会中,就将展出一套宋徽宗《瘦金千字文》。这套千字文纵44.6厘米,横19.8厘米,每行十字,每页四行,共计二十五页,其封面为楷书“千字文”、加上落款一页及郭沫若题首一页,共计二十八页。深圳市民由此有眼福一睹著名的瘦金体书法的风采。
《瘦金千字文》的来历
这套《瘦金千字文》是宋徽宗在1104年所作,其所用的纸张为宫廷专供,呈淡黄色,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书法的落款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不难看出,这套“千字文”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
童贯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的“六贼”之一,他依靠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而上位,曾经掌兵权二十年,权倾一时。
1104年初春童贯率军灭亡吐蕃宗喀国,给宋朝带来了久违的军事上的荣耀。当他凯旋而归之时,宋徽宗为表彰其功绩,而将这套“千字文”赐给他。徽宗当年书写不止一册“千字文”,而这一册“千字文”布局合理,行笔流畅,应该是宋徽宗从中挑选的较满意之作。
元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袁桷曾赞“瘦金体”笔法飞动,有凌云步虚之意。在这册“千字文”中,这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用笔瘦劲、挺拔、舒展、遒丽,横划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灵动娟丽,有欢畅流利之感。
千年以来的飘零
对艺术非常重视的宋徽宗因为重用奸佞、挥霍无度而导致亡国命运。靖康之耻,宋徽宗被掳,北宋因此灭亡,大量宫廷珍宝玩物散落民间,这册“千字文”也不知所踪。
它再次出现的时候,是在清朝。此册“千字文”在清朝再次由皇宫收藏,落入了另一位喜好书画的皇帝——乾隆手中。乾隆在“千字文”上留下了“八徵耄念之宝”珍赏印。这册“千字文”后来自宫廷流出,曾经为著名书画家吴湖帆收藏,吴湖帆在册上留下了“梅影书屋”、“吴”、“倩盫”、“吴湖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出门一笑大江横”等印,吴湖帆的弟子、我国著名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鉴也留下了“徐邦达珍赏印”、“孚尹”印。该册后来又经郭沫若之手,郭沫若题封“吴湖帆佞宋痕册郭沫若”钤印“郭沫若”。
此外,在这册《瘦金千字文》起首结尾处均有宋徽宗“赵”、“赵氏”印章,所用印泥为水或蜂蜜调朱砂而成,色泽相比油印更黄。
千字文与广东的“缘分”不浅
可以说,涉及到《瘦金千字文》的两个主角宋徽宗和童贯,都与广东有着不解之缘。
公元1096年,14岁的赵佶被封为端王,以端州为封地。公元1100年,赵佶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徽宗。他认为自己的发迹是靠端州这块风水宝地,将端州改为肇庆,“肇”乃发端,“庆”是庆贺,寓意“喜事从这里开始”。而获赐“千字文”的童贯则是在广东韶关的南雄被诛杀。
在宋徽宗将这册千字文赏赐给童贯的千年以后,它再次现身广东深圳的拍卖会上,仿佛是冥冥中的缘分,让《瘦金千字文》在深圳重见天日。可以预计,它必将成为全国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在岁末年初关注的焦点。
链接
仿宋体的由来
在现代美术字体中,“仿宋体”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字体,无论是哪一种输入法软件,都不可能缺少了这种字体。有人认为,“仿宋体”正是来源于千年前宋徽宗所创造的“瘦金体”,是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宋徽宗的书法初学唐薛稷、薛曜兄弟,后来又学习书法大家黄庭坚。宋徽宗信奉“书贵瘦硬”的古训,用笔源于薛氏兄弟,结体笔势取法于黄庭坚,并糅入工笔院体画的勾线功夫,创造出新体楷书“瘦金体”。“瘦金体”的特点是抑上扬下、抑左扬右,笔画尖削,行笔细劲,尾钩锐利,锋芒外露。笔道瘦细有弹性,运笔挺劲犀利,具有秀美洒脱的风骨。
宋徽宗
对中国画的贡献
除了书法以外,宋徽宗对于绘画也非常喜爱,他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并专门成立皇家书画院。宋徽宗将绘画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项目,每年以诗词做题目,获得许多中国画的创意佳话。其中脍炙人口的题目有“山中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获得“山中藏古寺”第一名的绘画作品没有画任何庙宇楼阁,只有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而得“踏花归去马蹄香”第一名的画作也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蝴蝶飞绕骑士的马蹄间。
难怪有人说,宋徽宗对于中国画意境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宋徽宗还主持编纂《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对传承传统书画艺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