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韩美林艺术是汉唐雄风在当代的展现余秋雨在《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研讨会上的发言

  导语:2011年12月26日,韩美林艺术大展在长达十年的酝酿后终于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大展展陈面积6000平方米,展出了集韩美林绘画和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四个门类的新作3200余件,展期为2011年12月26日——2012年2月8日。开幕式当天下午,以《民族文化的现代意义》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国博学术报告厅展开,文化名人余秋雨出席并发言。


  特别的形式祝贺好友韩美林的展览


  各位朋友下午好!美林祝贺你有一个如此辉煌的展览在我们中国最重要的地方展出,我腿坏了是一瘸瘸过来的,那个远道实在是很不容易,上海机场那么大,北京机场那么大,我的妻子扶着我,好多人都看到了,余秋雨坏了,瘸腿了,一步步走过来,明天又要这样一步步瘸回上海,而且很惊讶的是我腿坏的地方和美林是一样的,左膝盖,刚才在门口见到了我们尊敬的谢晋的太太说你这个腿怎么和美林坏的一样的地方,我用这种方式来观看他的展览。


  谢晋导演没有别的遗嘱,只留下一个遗嘱,就是他过世以后他的墓碑必须由韩美林设计,碑文必须由余秋雨书写,我们两个都做了这件事,所以我也要出书法集,美林和我都及时执行了谢导的遗嘱,我们很多很好的朋友已经离我们而去,艺术世界不大,好象很大,实际上不是很大,这我们都知道人全是平等的,艺术是分等级的,是分层次的,在那么一个不大的艺术世界里面,只要有一个召唤,不管腿好不好,身体好不好都会过去,我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最怕热闹的,只要是热闹场合我一般都躲开,大家很难在热闹的场合看到我,不管是多重要的会议,由于怕热闹我宁肯不做这个不做那个,这个例外就是美林了,我知道美林是很热闹的,可以把场面搞的很大,但是我不怕热闹去的就唯独美林也。


  韩美林的艺术是汉唐雄风在当代的展现


  我对韩美林的艺术需要说一些我的感觉,所有的人进入韩美林先生的展览大厅,心中总会产生一个很少用到当代艺术家的词汇叫伟大。这是一种真正的伟大,让我们魂魄俱夺,那种恢弘的气势让你怀疑产生在当代,也让你怀疑产生于一个人,这是一种罕见的伟大,我一直认为艺术并不是在哪个部门的指挥下,由于某一种政策就繁荣起来了,在很久之前我在台湾演讲富春山居图把它和宫廷画院做对比,没有任何经济支撑,没有任何传媒关照,什么也没有做出了一个大格局,直到我们今天也还会造成海峡两岸的轰动,一个艺术的伟大和我们想象当中的外向的伟大是另外一种事情,美林所创造的伟大,我们不要做一般意义上的笼而统之的划分。


  我觉得他是汉唐雄风在当代的展现,如今让我们感到激动的是汉唐的艺术,再早一点和商朝有关,商朝所留下的一些鼎,留下一些玉器和甲骨文本身的魅力给中国艺术奠定了最初的审美信号,然后在这个之后尽管经常是连年战乱,但是这个层次一直没有断,到汉朝奠定了一种雄风,这个雄风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是这里面极其重要的成果就是气魄宏伟,充满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这样的,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看到都会震撼,不管是懂不懂艺术的人看到以后都会眼睛一亮,这是一种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价值,往往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面对这样的伟大我们并不否定很多世俗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要把世俗的东西等同于伟大,更不要把世俗的作品来否定伟大,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可悲的时代。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大唐盛世


  我对我们时代的文化有一点悲凉,有一点缺少信号,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空洞的,一些无价值的外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话语当中把低俗的东西和伟大的东西完全混为一谈或者大多数是躲避回答,所以这样的话一个那么伟大的民族,那么一个广阔的文化生命力就越来越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幸好我们拥有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家,幸好我们拥有韩美林,让我们汉唐的雄风延续下去了,我记得在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开张的那一天,冯骥才先生说了一句很好的话,说这是一个人的敦煌,那么我今天要和一句叫千年后的汉唐,这是对韩美林艺术充分的体现。


  在讲到汉唐的时候,我们不要把汉唐看成是一个想象当中非常狭隘的一些书生气的,我们诸子百家所定下的东西,这一定讲错了,美林到了尼泊尔回来才几天就开始雕塑吉祥象,我们这次在展览室门口两个巨大的雕塑作品,这里边当然有中国元素,但是也有印度,尼泊尔那一代佛教审美,而这个我专门去考察过其实就是犍陀罗艺术,像下面的一个美女我们确实可以在印度的洞窟当中看到,但是这些洞窟人体的准确,柔美,坦荡却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的雕塑家到了印度这一带以后就在巴基斯坦出现了一种犍陀罗艺术,把希腊对于人体准确的雕塑和东方的佛教美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于是传到中国的佛教艺术有了很好的雕像,在犍陀罗以前往往没有这样的雕像,往往是以吉祥物作为佛教的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纯粹是想象当中一个狭隘的民族传统,不是简单意义上和世界接轨,本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必须讲一个历史的关节,那就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看到美林的吉祥象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个事情,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当时在地球上曾经有过两个帝国非常重要,西半球的罗马帝国,东半球的中国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进入了1200年黑暗的中世纪。


  直到文艺复兴,我们在唐代,宋代,我们在热热闹闹明代的时候他们一直在黑暗的中世纪,中国这个好的辉煌怎么来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我们也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时代叫北魏,北魏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文化艺术时代,它的首都是现在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这个年轻的帝王叫肖文帝,一方面非常尊重中华文明,但是在他看来我们以诸子百家为基础的文化有两个毛病,一个太书生气,没有马背上的雄风,这必须由少数民族的宏气带入,那种辽阔感是我们诸子百家不具备的,第二我们诸子百家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做得很好,但是不了解世界上还有其他文明,不知道要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融合,既然做了汉文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做印度文化的学生,希腊文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做波斯文化的学生,所以我们如果去看公元5世纪的云冈石窟就会惊讶的发现为什么上去就是希腊廊柱,为什么有波斯的石刻,为什么有巴比伦的石刻,用艺术的方法克服了诸子百家了狭隘性,中国马上就要伟大了,果然在一百多年以后隋唐帝国建立起来了,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伟大的艺术需要吸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精华


  在美林身上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文化优秀的东西,特别是东方文化最优秀的东西,另外我们看到了一种宏气,他画的彩色的马完全是唐代风格现代感的体现,我所说的千年后的汉唐是一个辽阔的汉唐,我们的伟大是取了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东西,取了少数民族很多好的东西,取了静感动感,还要向喜马拉雅彼岸的佛教吸取组合一种真正的伟大。


  我们看美林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历史判断,我们在讲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寻找最好的传统,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不要有排它性,在寻找传统的时候应该有生命力,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个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有价值了。去年我的朋友魏明伦先生叫我参加他的研讨会的时候,我说就在魏明伦身上我看到了从关汉卿开始的元杂剧的风范,一种粗旷的生命感,我们的美林是把这种生命力用极大的速度感,色彩感,造型感,装饰感这几个感组合在一起,让当代的人觉得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这个伟大一定是动感的,而进入美林的展览馆有一种狂欢的感觉,一种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狂欢是了不得的,而这又是他个人所造成的,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美林虽然认识很多高官,很多高官也崇拜他,是他的粉丝,但是他的创作是纯个人的,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真正的大作品一定是以个人的方式完成的,这个原因是生命哲学给我们的体悟,一个完整的生命才能完成自己边界性的站立。生命的诱惑往往是单个完成的,这是艺术和其他领域的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我不能不又一次感谢美林,你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其实也是历史的奇迹,用你的生命把古代的东西搞得那么的壮观,那么让我们激动。


  民族艺术能够带来民族力量


  我们有的时候老会觉得我们中国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老是让国外产生了隔膜,现在很多外交隔膜是文化隔膜,有的时候挺痛苦的,德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它发动的,现在世界上对德国的误会反而很少,我们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要么是受害者,要么是站在正义一方,但是对我们的误会如此之大,是因为他们有歌德,有贝多芬等等这些在文化艺术上让人们感动的大师,这些艺术作品让人和人的心感动,我们往往是出现了一些概念,出现了一些说教,而没有用极有感性的文化感动其他民族的人,包括感动我们的后代,我们再说重要形容词再多有没用。


  美林给我们一启发,他的作品还有类似于他的很多作品如果能够不断的呈现人们对文化的感悟会大大的不一样,不能像美国有的老师跟我讲的,为了了解中国文化,看几部翻成英文的古装宫廷剧,一看吓坏了,全在搞阴谋,而且都会功夫,如果看到美林的作品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善良,的充满生命力,每一部分都是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我们不要责怪谁,只责怪我们的艺术创造还不到位,只责怪让我们汉唐的先辈感到点头,也让下一代和外国人能够欣喜这样的作品还太少,如果多的话我们不要骂,我们不要生气,不要管人家怎么样,他们成了我们欣赏者的情况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很多欧洲人衣衫褴褛,家里的房子还没有修复就到音乐厅听音乐会了,听的是贝多芬的音乐,他们没想到贝多芬其实和希特勒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艺术让他们恢复了心理的健康,我非常希望中华民族的艺术能够像韩美林先生一样以更多感性的形式,感性的力量,让大家真正的震撼,这样的话我们中华文化就会迎来一个好时代,中华民族也会迎来一个好时代。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