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千人涌进“九十九间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过长达4年多的修缮,昨天,江宁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正式开门迎客,村里的老人孩子们都争相来一探这座老宅的风采。


  而这次杨柳村亮相,它还多了两个头衔:江宁区民俗博物馆、江宁区非遗展示馆。馆内,非遗展、知青藏品展、民俗用品用具展……热热闹闹,为了让观众增加印象,当地非遗“湖熟板鸭”被请上了展桌,观众可以现场品尝。不过,记者发现,这次开馆对杨柳村来说也是一次“大考”,由于很多展品没有入柜,也没有加警戒线,总让人捏了一把汗。


  动完“手术”,杨柳村开门


  杨柳村上朱侯山,大门紧对李家山。麻雀吃他一颗稻,就捋它到鬼门关……杨柳村古民居传说曾经住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始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于清代乾嘉年间。1982年被文物专家普查到,是南京迄今为止保留得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群,号称南京的“大宅门”。


  2007年之前,这个“大宅门”生命垂危,走在里面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断瓦,冷不丁会有瓦片掉落下来。江宁区文化广电局局长杨嘉清说,从2007年开始,江宁区投入了1200万对这个古建筑进行修缮,一直到今年7月份才正式完工。这次修缮也是杨柳村4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手术”。“手术”采用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宅院内的老柱子、门头上的砖雕,依然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个宅院内最有名的是各种砖雕和木雕,门头的砖上雕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门窗上则是石榴、如意等。甚至在常人并不注意的房梁上,还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象头,古人认为吉祥和吉象是谐音,大象就象征着吉祥。”


  杨嘉清说,杨柳村一共有36堂,作为一二期工程,修缮完毕的是“树德堂”“恩存堂”“礼和堂”,它们都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明年还有三期,在我们的规划中,要对36堂都进行修缮,而且把杨柳村、湖熟古镇申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开放首日,现场有点乱


  也许是大家对这个老宅期待已久,杨柳村的大门一开,四面八方的村民都赶来了。从9点到10点,进入老宅的观众就达近千人,这让现场的工作人员捏了一把汗。“好多人啊,不要把门板给挤坏了。”


  “大手术”后的杨柳村每个房间都被布置了展览,内容很多,从人们爱吃的湖熟板鸭,到睡觉的床;从曾经离不开的缝纫机到收音机,展品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是免费参观,赶紧来。”附近的村民纷纷涌来“尝新鲜”,最老的有80多岁,要挽着走,最小的还抱在手里,大家热闹得很。一位村民说,尽管这个老宅就在附近,但已经有20多年没来瞧瞧了。“好多人啊,到处都是人。”为了分流观众,一些工作人员站在大门口,从大门口就开始让观众兵分几路,不要拥在同一个展厅内。


  尽管如此,现场还是有点失控。由于一些展品没有放入展柜而是直接放在展台上,也没有设置警戒线,很多观众好奇,伸手就去摸,这让现场工作人员紧张得大喊:“不要碰,这是展品,摔坏了要赔的。”


  在知青藏品展展厅内,盖有邮戳的邮票没有任何遮挡,直接贴在墙上,也没有拉警戒线,观众伸手可及。还有一些观众,看老宅门板上雕着花,又是老式门,于是把弄着门板吱呀吱呀地玩起来。


  暂时免费,以后要卖票


  展品保护措施少,观众又拥挤,昨天的开馆,让工作人员的心一直都悬着。江宁区文化广电局一位负责人透露,从准备到开展,前后一共筹备了20多天,从服务到保洁等一系列的工作都还不是很完备。“我们下午就召开会议,紧急讨论这些工作了。开馆了就是长期的事情了,要有人现场打理日常工作,不能让展品受损。”


  杨柳村开放后并不是一直免费,“只是暂时性免费开放,等物价局审核批复后,是要收门票的。”票价如何?这位负责人说,暂时不便透露,物价局批复前都是免费的,批复后开始收门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