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类节目刺激了盗墓欲望

  文:秦毅

  近年来,由于电视鉴宝类节目的渲染,人们对文物市场价值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有意无意地刺激起某些人盗掘陵墓致富的欲望。有市场就有贪婪,或许正是荒坟野冢中石像生等文物市场价值的不断攀升,才让这些人经不起诱惑,以身试法干上了盗掘的勾当。只可惜这种“文物价值”说白了就是市场价值,当文物连同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一起沦落为可兑现的商品时,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已经失衡了,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已被“市场价值”打翻在地,成为了货币的附庸品。

  在文物市场价值张扬的背景下,仅从文保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陵墓保护的“马太效应”明显存在:越是能吸引游客、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陵园,越是保护得很好,甚至一砖一瓦都会以标牌等样式彰显出来;而游客罕至的陵园,门前冷落车马稀,有价值的文物成为没妈的孩子,人们吝啬地收起关爱,一些陵园被盗掘的悲剧便在此埋下了伏笔。

  但是,切莫轻易地把陵墓惨遭毒手的板子统统打在相关文物管理部门以及执法人员的身上,仅仅指责他们保护不利、监管不利、惩处不利,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加强管理无疑是应该的,但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均衡价值认识、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更为重要,因为地下文物不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而是全民的,每个人都有保护的责任。

  在习惯于用价签衡量价值的现实社会中,在人们聚焦于“看专家给出的市场参考价格”这类电视鉴宝节目时,在不知不觉中,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日趋失衡,文物保护也难以落到实处。要知道,文物的价值是不可单纯用金钱计价的,即便是一面锈迹斑斑的古代铜镜也是不可再生的,因为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让千年前的工匠为我们再打造一面。用货币衡量文物价值的潜意识实际上也于无形中助长了盗墓行为。因此,在严惩盗墓贼的同时,参加电视鉴宝类节目的专家们也需反躬自省,检讨自己的文保意识是否缺失,而不可为了追逐一己名利而将流传千古的文物价值消解、庸俗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