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不是产生木心的时代
木心,1927~2011,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2006年,回到乌镇。
有人说,这个时代不是产生木心的时代,可他产生了。也有人说,木心不是中国人,可他是中国人。历史有一种慢性的公正,文学赢得真正的永久。
木心作品
哥伦比亚的倒影 西班牙三棵树
即兴判断 温莎墓园日记
鱼丽之宴 素履之往
我纷纷的情欲 琼美卡随想录
云雀叫了一整天 巴珑
伪所罗门书 诗经演
木心画集
木心先生事略
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
194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49年,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
1951年至1966年,从事展览美术设计。
1980年,任《美化生活》杂志主编,上海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获日本神奈川1980年春季美术大展一等金奖。
1982年,赴美国游学。
1983年,纽约林肯中心国家画廊举行水墨画展。
1984年,哈佛大学亚当斯阁举行彩墨画展及收藏仪式。
1986年,入列《海外华人名人录》(北京版)。
1984年以来,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飙。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新世纪伊始,投入绘画事业,筹备三年,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于耶鲁博物馆隆重开幕,《纽约时报》整版报道,华盛顿、芝加哥、华尔街的各大报刊纷纷激赏揄扬,展览历芝加哥、夏威夷、纽约,最后此三十三幅杰作全部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
2006年,归国定居故乡乌镇。出版《哥伦比亚的倒影》,成为该年度读书界的炫目热点。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连出木心著作八集,2008年又出版若干代表性的晚成精华之作,2010年出版木心作品集精装本。
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点去世。
木心——传奇之魅
南方人物周刊,2011魅力人物颁奖词
第一批文集出版面世时,木心先生年届79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外,在我们目所能及的中文书写中,木心先生的个人生涯有如“文学不明飞行物”。成为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孤立。《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诗经演》、《巴珑》……迄今犹未赢得对应的解读与评价。这是一道被集体性故意忽视、被戏剧性搁置的文学景观。因此,在目前寥若晨星而诚挚敏锐的木心读者中,他的语言能量、他和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语言政治的彻底绝缘,以及毕生信守古典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文学立场,可能是汉语写作得以衔接历史、并置于世界性文学意志的有力伏笔,也是藉以反观现代中国文学史的遥远镜面。他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应被视为当今文学良知的清流与潜流。作为迟到的、也是提前的直致敬,若非这些无名的木心的读者,汉语书写几乎错过我们这个时代最富于传奇和启示的作家。
木心箴言
找一个情敌比找一个情人还要难
女孩拢头发时斜眼一笑很好看
男孩系球鞋带而抬头说话很好看
冰是睡熟了的水
给我的自由愈多 我用的自由愈少
玄妙的话题在浅白的对答中辱没了
创作是父性的 翻译是母性的
天才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
新买来的家具 像是客人
结伴旅行 比平居更见性情
我不树敌 敌自树
街角的寒风比野地的寒风尤为悲凉
遇事多与自己商量
一个人 随便走几步 性格毕露
老于世故 不就是成熟
乏辩才者工谗言
第一个发明刮耳光的人多有才气
彼者 作为遗老不够老 作为遗少不够遗
我们也曾有过黑暗的青春
懂得树 就懂得贝多芬
哲学 到头来表现了哲学家的性格
我不好斗 只好胜
评价:
陈丹青 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陈 村 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童 明 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孙 郁 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李 静 木心寻返久经失落的古典词语,借以拓展思维、感受和想象的边界,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真正成熟、华美、丰赡而高贵的现代汉语。
梁文道 他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
陈子善 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今天,我一再提醒我的陈述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的人。当此向大家介绍先生,我实在做不到像他的文字那样精确而恰如其分。我不敢说在座的朋友中没有一位读过先生的文章。人不能单凭一篇文章认识作者,尤其是像木心先生这样丰富、深沉而多变的作者;然而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第一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二十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来路宽阔,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他曾经长期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在五十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世态与时代的种种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我们或许会说,几代文学家都在寻索实践同样的命题,但现在有了比较的机缘:一端,是我们历来所见的庞大的中文写作;一端,是木心先生的书。我们会看见,前者所有的,木心先生那里半点无有,前者所无有的,请在木心先生书中见——我所谓的“有”与“无有”,是指什么呢?
这一层意思,在诸位阅读木心散文集之前,在诸位获得各自的心得——或没有心得——之前,我应该缄默。
——陈丹青:《我的师尊木心先生》
我读五十余年的国人文章,印象是文气越来越衰。上难接先秦气象,旁不及域外流韵,下难启新生之路。虽中间不乏苦苦探路者,但在语体的拓展和境界的洒脱上,还难有人抵得上木心。他对我们的好玩处是,把表达的空间拓展了。远古的《诗经》、《楚辞》,西方世界的荷马、乔伊斯、加缪可以嫁接在一棵树上。那是一个高级的游戏,是从亚细亚升腾的光,照着我们贫瘠的路。五四之后,没有人从那里重新启程,都是在已有的链条上滑下去。木心在50年代和80年代初之间,人在大陆,思想却停留在过去,现实自然没有他的空间。这个民国的遗民,在暗暗与东西方古老的灵魂对谈,血脉从未交叉在同代人的躯体里。这个遗老式的人物保留了五四时期脆弱的温床,极其细心地呵护着那个残破的存在。他自信拥有的是属于自己也属于众人的遗产。独享之乐离于众人之乐,乃是智者之乐。我由此也明白他好感于康德的独思、淡泊,大约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理使然。木心不属于今天,却可能被叙述于未来。我深信于此点。
——孙郁:《木心之旅》
木心的作品对我越来越有吸引力了,我们本是文化断层的一代, 多年来受到的是浅薄的教育,八股的熏陶,习惯于格式化阅读,初看木心先生的作品非常不习惯。文字的障碍,知识的不足,阅历的缺乏,思维的单一,造成了我们阅读上的障碍。虽然阅读的很吃力,有些地方还不得其解,但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吸引力,不懂也想看,总想弄明白,还有一种文字的美,诗一样的韵。 每看一次都有收获,都有启迪。所以建议大家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品味,一定会领略其中的美妙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