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源意大利个展侧记
作者:徐栎栎
当佛像、抹去特征的古典塑像、充气的羊等一系列带有浓重东方气息的当代艺术作品展现在西方观众的视野中,当观众被吸引的不单单只停留在作品的表象,而是渴望对艺术家的思想及经历等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进行探讨时,就意味着为《Yang Mao Yuan—A LOULAN CITIZEN》(杨茂源——楼兰公民)策划展览的意大利ABC画廊以及中国艺术家杨茂源的首次携手合作的完满成功。
《画廊》杂志亲身参与了本次展览的全过程,对ABC画廊经营者Antonio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访谈。
记者:能给我们介绍一下ABC画廊吗?
Antonio:ABC画廊的前身是一家艺术展览公司,我从BOCCOLI(意大利米兰非常出名的一家商学院)毕业以后因为对艺术的从小热爱,正好一个朋友的推荐到了热那亚当代美术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和接触了一些艺术家及策展人等艺术工作者,萌发了想开一间自己的画廊这个念头。
记者:一开始就是对画廊的定位很明确还是不断的尝试改进中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Antonio:最早不是画廊的形式,到2007年的时候才慢慢转变成了ABC画廊。在与不同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并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从23岁起就开始在心里规划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廊,画廊的艺术家必须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幅作品打动我后回去想要研究这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家的思想,比如杨茂源的展览就是个例子,从他的资料看到楼兰的这段经历,这是一段非常棒的人生体验,对艺术家的创作影响非常大,我对这种历史文化也很感兴趣。
记者:我看到画廊之前合作的艺术家多数是欧洲的,在选择艺术家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Antonio:从成立到今天画廊合作及代理的艺术家多以欧洲及日本当代艺术家为主,比如意大利现在非常有名的当代艺术家Marcello Lo Giudice、法国艺术家Georges Mathieu、奥地利艺术家Hermann Nitsch、日本行为艺术家Kazuo Shiraga(白发一雄)和Shozo Shimamoto(屿本昭三),他们中有行为艺术家,有装置艺术家,对艺术家的作品要喜欢才会想要合作。比如杨茂源就是第一个接触的中国艺术家。在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我看到了杨茂源的作品《器物》后非常喜欢并产生了合作的念头。他的作品非常有意思,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相信西方的观众也会很喜欢。
记者:站在一个西方画廊经营者的角度,能谈谈您对中国当代艺术或当代艺术家的了解吗?
Antonio:其实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或者中国当代艺术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除了知道几个已经在世界上很出名的中国艺术家外也不知道更多的中国艺术家,但我知道中国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家及画廊,我所了解的仅是北京的画廊就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画廊只是在中国或亚洲活动,所以相对于西方的信息非常少。但我挺看好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所以也有了这一次和杨茂源的合作。因为文化的差异较大,放在一起会产生碰撞。随着中国经济和各国交流还有网络通讯越来越发达,未来的交流合作会更加的方便。
记者:ABC画廊会不会关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Antonio:当然会关注,在我看来,年轻艺术家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艺术需要不断地添加新鲜的元素。
记者:但年轻艺术家的机会不太多,很多艺术机构不会轻易给一个年轻艺术家太多的机会,在欧洲更是如此。
Antonio:是的,德国、英国和美国要好一点,因为艺术受众面和文化不一样,在欧洲多数国家还是以中老年龄段的艺术家为主。在意大利,像杨茂源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非常有名的也不多,出名的当代艺术家50岁以上占的比例大。因为很多画廊的考虑还是以作品成交量为主要目的,年轻艺术家需要一段培养和等待的过程,画廊的投入及运作资金本来就比较多,一些画廊会急于取得经济利益来弥补这一部分的投入,已经有一定名气的艺术家在这一方面当然占有优势。但是我觉得未来还是属于年轻人的天下,并且我自己也是年轻人,所以会比较偏向和年轻人一起做事,ABC画廊还属于入门和上升的阶段,等到有一定的运作规模后会和年轻艺术家和年轻策展人等合作。
记者:对画廊及签约艺术家的未来有没有一个设想?
Antonio:当然,除了画廊签约代理的艺术家,也会和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做一些展览,也会有针对年轻的艺术家的。我们比较重视交流和沟通,我对画廊艺术家的构想是每年和欧洲国家或者是其他国家合适的美术馆及画廊合作做展览。
记者:还是以欧美的艺术机构比较多?
Antonio:对,也会和日本的一些知名机构合作。
关于《楼兰公民》
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杨茂源的作品让西方观众初次感受中国文化的“弥漫”,此次在热那亚ABC画廊的个展在我看来是艺术家所创作过作品的一个微小缩影。
从“佛像”踏入杨茂源《楼兰公民》的世界,沿着龙形的“器物”轨迹慢慢品味从远古的楼兰遗留下来的“朴质”与“生命力”,一侧神似“弥勒佛像”的雕塑及八张变幻莫测的“脸”在静观着亦古亦今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另一端的古典肖像牵引着观众“往里看”,而两只吹气的“羊”又提醒着我们已经远离了古希腊罗马时期,正生活在各方面高速膨胀的当下社会。
90年代杨茂源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楼兰古国的遗迹,这个古时东西方文化枢纽就在他心中留下烙印,影响了他之后的整个艺术创作思路。挖掘出一个被大自然摧毁的古代文明作为创作源泉这是一个心理及文化的提示。如果说楼兰现存着公民的形象,那杨茂源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一直觉得艺术作品的产生与艺术家的人品、文化及素质有一定的联系,与艺术家交流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对历史与自我有正面认识和敢于面对的思考型艺术家。
初看“佛像”与神态迥异的“脸”主观感觉就是“圆”,“脸圆是福、阴阳为圆”,从古自今中国人传统审美里对美及宗教的定义多数与圆形有关,在杨茂源看来万物各异但能确定的最初形状多来自于圆形,所以不难发现他的各系列作品用得最多的形状就是圆形,就连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大放异彩的“器物”在某个角度看也可归为圆形。圆在他心中不单单是一个形状,而被赋予了一种生命的活力,这一地的“器物”本无生命,但中空是有气存在的,空气无处不在,此时的“空无”也可以看作是无限的占有,中国传统中“气”与“脉”相连解释着人生等命理,“器物”外表的圆包裹着中空的气如同人的身体,需要呼吸进空气才能生存,这就赋予了圆形灵动的生命。
8张名为“FACE”的新作品是杨茂源为本次意大利个展重新创作的一个纸上绘画系列,整个系列共32张,展出的仅是其中的8张,牛皮纸和油画棒本不属于常用的创作材料,也正因为这些“不常见”加上这一张张带着强烈隐喻色彩不同状态不同表情的脸,述说着各异的故事如同拼图游戏合成了今天千面的世界。
因为在意大利研究的是18世纪之前的西方艺术史,所以在这次展览所有作品中对“往里看”几件作品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杨茂源在复制古希腊罗马著名雕塑之后打磨掉西方人标志性的高鼻梁卷头发,最后以圆形雕塑出现在观众的视线
与之仅隔一堵墙的两头吹气的羊是本次展览的明星作品,几乎全场观众都在赞叹,跳脱了传统模型的捆绑,结合了艺术家一贯的圆形,加上红与蓝对持的张力,这个空间给我的信息太多了,艺术家一直坚持的创新精神在延续,让我竟然可以惊喜地还闻到了一丝大自然最原始的动力。和“器物”的理念一样,羊的身体里充满了气体也充满了艺术家赋予它的生命,充气只是一个行为,而行为过程中的膨胀放大到变异,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对现状社会的写实,今天的一切都在高速增长和疯狂地扩大化,谁还会去在乎最后的结果是否脱离了最初的状态,是否已经面目全非到变成个“怪胎”?这也许是艺术家留下的一个开放性的思考,亦或许是对社会的一个反思及批判。
4个展厅犹如一圈轮回,从楼兰古国到古罗马再到今天膨胀的世界,形成一个完满的“圆”。整个展览的作品涉及雕塑到器物到绘画,在我眼前浮现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质朴的生命力”,这也许就是艺术家要观众体会的剥离所有外在条件下的自我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