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交易平台大量涌现 交易市场有待整合

  目前看来,东莞的收藏品交易市场方兴未艾,很多人瞄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然而,收藏品交易平台未来走向何方,如何运作,值得业界深思。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部分东莞人洗脚上田,成了富有的第一代人。不过,这部分富起来的人并不满足于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开始追逐精神的享受,其中就有不少人选择了收藏古玩、艺术品。


  其中,一些人把艺术品当做私人爱好,独自享受古玩、艺术品的收藏过程,而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收藏品和艺术品也成为市民谈论的话题,并催生了一批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


  不久前,东莞市第五届艺术品博览会开展,带来了来自世界及全国各地的10万件艺术品,而之前南城艺展中心、莞城森晖古玩城以及中和堂等艺术品文物的民间博物馆和交易市场的出现,使东莞收藏大军渐渐浮出水面。


  目前看来,收藏品交易市场方兴未艾,很多人瞄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然而,东莞的收藏品交易平台如何发展?


  收藏品交易平台大量涌现


  12月11日8时许,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


  寒意没能阻挡淘宝人的步履,三五个中老年人结伴漫步在莞城光明路榕树头附近的玉器、古玩摊位周边,用放大镜看看玉器的材质,用手掂量一下古玩的重量……为的就是估一估玉器和古玩的价值。


  一到周末,莞城光明路榕树头附近的玉器、古玩商都聚集于此,把最新收集到的“宝贝”都摊在阳光下,让所有爱宝之人来甄别真假,然后讨价还价,一块玉器少则能卖到数百元,多则数万元,双方谈妥便可进行交易。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东莞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就开始四处“寻宝”,成为东莞第一批收藏爱好者。那时的收藏者都将目光集中在了字画、古玩上,没有进行交易,而是单纯地享受收藏的过程。


  不过,随着收藏者的市场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盘活手中的收藏品。于是,有一批人开始投入到了收藏品的交易中,把收藏也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也有人从中得到了丰厚的财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