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全国美展”的特征
应该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和美展等现代文化形式是西风东渐的产物,也与蔡元培将美术作品由私有变为公共的“美育”观念有关,还与美术的“进化”和“与世界接轨”等现代理念的促进有关。民国时期的全国美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展览的官方主导
第一届全国美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出面举办的展览,除了基于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基本认识外,也是晚清以来从政体改革到文化建设效仿西方的系列举措之一。也可以夸张点说,是近代中国社会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西方体系的现代化之路后,在民主法制框架下的公民社会的文化建设之举,艺术被置于官方体系之中,成为了“国家意志”的一部分。
所谓“官方主导”,主要体现在:
首先,展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政府高官担任了相关职务。第一届全国美展,蔡元培任名誉会长、杨铨任名誉副会长,教育部部长蒋梦麟任会长,教育部参事孟寿椿为实际执行总干事;第二届全国美展,林森任名誉会长,蒋介石、蔡元培任名誉副会长,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任会长,张道藩为筹委会主任;第三届全国美展,林森任名誉会长、孔祥熙、戴季陶任名誉副会长,教育部长陈立夫任会长,张道藩为筹委会主席。
其次,组织相应机构负责作品的遴选和布展。如前所述,中国缺少公共性的展览,更缺官方意志下的公共性展览,三届美展所聘请的各委员会成员皆为当时一流的学者和美术家。台湾学者刘瑞宽从大众艺术教育的推广层面加以考察,认为由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到官方美展的举行是必然的。他评析了美展在艺术在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与城市发展、商业运作、经济因素等诸多因素一起,共同构筑了一种新兴文化。[5]我认为该观点很中肯,同时“美展”也是“美育”的必然逻辑。
再次,承担美展的主要费用。首届美展的经费为2万元,第二届为5万元,第三届为20万元。其实,费用还是很紧张的,如首届全国美展连续出版《美展汇刊》十期后,但徐悲鸿与徐志摩等人的论战还未了结,在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后不得不加印了一份增刊,刊载了徐悲鸿的续《惑之不解》等内容,但最终可能因为经费问题而停刊,未能刊载徐志摩6000字的回应文章。据商勇考证,当时政府为美展拨款2万元,因出版了《美展汇刊》和精美的珂罗版《美展特刊》古部本(彩印),今部本(黑白),估计费用远远不够。
(二)展览的美育功能
按一般理解,艺术作品主要有三大功能,即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应该说,好的艺术作品可以整体提高国民素质,是社会不可以或缺的精神食粮。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国家名义公开举办美展,目的则是“美育”。而提到美育,蔡元培是绕不开的人物。1917年,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说:“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他认为知识、意志、情感的作用曾经都附丽于宗教,而知识、意志逐渐脱离宗教后,还剩下宗教的情感作用即“美感”,并提出“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用美育即艺术教育代替宗教。他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美育”的具体措施除了学校课程教育外,还有设立公园、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艺术演讲等公共性文化建设措施。首届全国美展就是在蔡元培的积极努力下促成的,展览的种类庞杂,不仅有书画,雕刻、也有建筑及工艺美术,不仅有当代美术,也有古代的及外国人的作品。蔡元培的美育实践有一个基本参照,即14世纪在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在笔者看来,蔡元培强调美育对人的陶养,其最得力的措施是创立了国立北平艺专、国立杭州艺专,以及对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人的提携。1928年,林风眠任国立西湖艺术院院长后,曾意气风发地说:“西湖可能成为中国的佛罗伦萨,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其实,“美育代宗教”的提法并不准确,应为“美育借宗教”。宗教在传播的过程中艺术对民众曾有巨大的熏陶作用,蔡元培想借之启迪民智、改变国民性格养成、提高民族素质,从而达到“教育救国”目标。反观欧美的社会变革与对人的素质再造,除了政治、经济等制度性建设外,文艺的陶养也功莫大矣。首届全国美展期间,徐志摩认为美展有两点意义,其一是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其二是艺术对于时代的反映。“人生不能没有意义与趣味。所以艺术乃至艺术教育该得积极地提倡与奖励,在现在只是常识的常识。”该认识正是基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结果,而此后的两届美展也基本上是该思想的发挥。
(三)宽泛的参展作品
基于“美育”思想,三届全国美展都体现了作品的宽泛性,不只有绘画,还有书法篆刻,甚至连出土文物、图书善本都在展览之列,类似今之博物馆的陈列方式。这些出品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创作,而绝大部分是历史文物遗存,政府以展览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全面的文化艺术教育,美展实为浓缩的人文教育课堂。
第一届全国美展展览内容为:书画、金石、西画、雕塑、建筑、美术工艺(图案、织绣、乐器、磁器、漆器、竹木器、牙器、金玉器、玻璃器、制版及文具等)、摄影、参考品(古代书画近人遗作国外绘画雕塑)等八部;第二届全国美展展览内容为:图书、刻印、美术工艺古物;建筑图案及模型、雕塑、西画、现代书画、历代书画、摄影等九大类;第三届全国美展展览内容为:书法、古物、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战时艺术、边疆文物、摄影、金石木刻等十大类。其中第二届的图书展览是项创举,包括善本古书及近年精美出版品,历代刊刻、印刷、装订、绘摹的书籍,也可以说是美术的一种,还有夏商甲骨、秦汉竹简、敦煌佛教经卷都是,刻本以北宋《文选》为最古老,南宋刻本最多,有23种,此次出品可以从夏商看到明清,参观者等于读了一部简明的书籍发展史。
而单就绘画而言,可谓是五花八门、风格多样。比如,首届美展的中国画,既有创作、写生作品如姜丹书的《南高峰远眺》等,也有临摹作品如陶冷月的《仿唐人诗意》;题目既有传统文人题材如王一亭的《松鹤图》,也有现实关怀的题材如赵望云的《贫与病》等;既有现代美术史上的名家如齐白石、张书旂、郑午昌等,也有钱松喦、潘天授、启功等当时年轻的书画家以及不少名不见经传者。有的作者入选作品多达十余幅,如高剑父就有书法两幅、《碧柳烟沉》等国画六幅作品入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