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全国美展”的缘起
“美术作品展览会”简称“美展”,是美术家的作品与广大观众交流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载体,是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直接展示在观赏者面前,使观者了解其内容并感受和欣赏到其艺术风格与特色,这是美术作品对观众进行审美教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
虽然今人对各种展览已不陌生,但公共性的美展历史却并不长。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交流,往往是私密性的文人雅集和不带功利性的清赏性交流,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方式。严格地讲,汉宣帝在麒麟阁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唐太宗在凌烟阁置魏征等二十四功臣像,还有文人雅集的书画展,都是公开性的美术作品展示,但这种限于小圈子里的交流如同“春宫”画一样,带有强烈的私密性特征。而清季以来的学堂教学成果如图画和手工的展示、书画家的个展、联展,以及社团、新型美术学校举办的展览,则具有近代意义。1910年5月5日,清政府农商务部在上海举办南洋劝业会,内设置美术馆陈列书画、刺绣、古董等。据姜丹书回忆,“美术品中最出风头的,要算余沈寿所绣的《意大利皇后像》,轰动一时,推为绝作。”
而真正以国家之名义举办的美展则具有现代意义,体现的是国家对不限定人群义不容辞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责任,而参展和观展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盛况空前的“第一届全国美展”,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古代中国,美术作品作为稀缺珍贵的文化财产被皇家和收藏家垄断,创作、赏鉴及批评的权利则掌握在文人官宦等社会精英阶层。自汉代以来,皇家内府藏书一直不绝,而私人收藏家则只有赵孟頫、董其昌、项子京、安歧等少数人,而藏品往往秘不示人。在没有印刷品和公共性展览的时代,研习和赏鉴书画是件奢侈的事情,这也导致了中国绘画的图式与精神变幻缓慢。近代蔡元培等文化精英,在“公民”、“启蒙”和“美育”等概念下,倡议设立美术馆、博物院,展览会,音乐会,剧院等,虽然泊自法国沙龙展以及日本的文展、帝展,但从实践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商勇通过对传统中国绘画观赏方式及与之关联之品鉴、批评和收藏机制的分析,认为国古代绘画的观赏方式具有“私密性”和“垄断性”特征。20世纪初,近代意义的美术展览会的引进,迫使在私人空间流通的文人画不得不而向公众展示,因此改变了国人的视觉经验。比如,以《钟馗像》参加1937年第二届全国美展的李可染,开始意识到中国画与西画、雕塑同时展出时在展览场所里的尴尬:视觉效果显得“弱”,画面散、乱、花,整体感也不强,而该缺点又恰是中国画在私人空间近距离赏玩的优势所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