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西泠秋拍推出明清竹雕专场

  新浪收藏讯 据悉,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1月2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泠印社(微博)秋拍,将推出中国首届明清竹雕专场。

  历代文人士夫常有喜竹之癖。竹,外直中空、凛凛有节、修竿标挺、翠色琼洁,真有天地清华之美。制而为器,笔筒、臂搁、各类赏玩又别具一格,殊于他物。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竹雕艺术在众多门类中,器物造型最为丰富,笔筒、毛笔、砚台、臂搁、笔山、水盂、各种摆件,仅就竹器便可构成一个别致的文房系统。

  竹材莹润如玉,于笔筒、臂搁即是天然画屏,而竹人持刀如执笔,于竹材上可刀笔纵横。其中云樵山人邓渭制兰亭序书法笔筒,如唐人灵飞经飘逸灵动。而王永芳的阳雕陶渊明诗文笔筒则全如十七帖纵横阔拔,气势如虹。其他如王梅邻制《爱莲说》书法臂搁,俊秀可爱亦称佳作。周芷岩诗心悠游,得南宗绘画的文脉,以诗入画、以画入刀,刀纯如笔,将书画的皴擦点染展现得淋漓尽致,《竹石诗文笔筒》便是他的写意之作,竹石倚风而动,竹叶扭转,上下相应。“琼节高吹宿风枝”的意蕴顷出。竹旁之石,数刀而就,纯写胸中逸气。竹石旁陪以诗文,可解芷叟诗心之妙。

  竹肌厚润,可深浅雕镂,细至毫发、犷至山石,皆可熠熠生辉。若得竹根天然巧怪之形,略加雕饰,便得天成妙逸之趣。如一件《竹雕山子》,小巧别致,观物于手,层层叠叠,竹纤维有细微起伏、肌理佳美,层迭转折处包浆厚重,使人想到巨然万壑松风的矾头点点、淡笔清白,竹山子上的肌理如披麻皴的淡然,气格清雅、意境幽远。

  堪称竹雕大家的还有吴之璠,其作有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神采,所雕人物如龙门造像般展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气格。王世襄亲笔题字的《吴之璠制竹雕二仙渡海笔筒》,可全面地看出这位竹刻大家的神采风韵。每一个面部结构都处理精准,每一处衣纹之处理都婉转巧妙、流动自然,甚至衣服贴身处与因风鼓气飘动的部分都经深思熟虑、考虑到其内部的联系。

  竹雕作品从明代开始逐渐从实用器转化为品赏之物,诸多文人也参与其中。许多传统题材的竹雕作品,如“西园雅集”、“夜游赤壁”、“二乔并读”,在文人参与下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化设计,唤起观者难以抗拒的抒情共鸣,指向所示的时空,将时下的思绪与过往的诸多文化情景相联系。

  在中国工艺美术各门类中,没有任何一种像竹雕艺术一样对材质的巧妙运用有如此丰富。竹材天然的质感与肌理,古雅沉着、毫不张扬,经过时光的摩挲,肌理又显出另一种别致的美感,使人爱不释手。竹材有种内在的生命力,许多竹雕别致之作,无非是巧匠慧心唤醒藏于其中的内在生命冲动。一件清代《竹雕白菜》便能让观者进一步领略竹雕的魅力。菜叶叶脉丝丝分明、变化有度,叶片边缘卷褶自然,数处虫蚀的空洞也惟妙惟肖。白菜顶部的处理非常困难,材料总是有限,如何让一个平坦的截面显得自然而然、毫无拘谨是颇有难度的。作者将此处展现为半张未张的包卷叶面。巧思妙想使得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无限的美感。其上的纹路、转折、起伏、以及竹材本身的纤维质感是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彷佛天成一般。置于掌中端视,菜叶上端竹纤维所显出白菜绿叶部分那种凹凸不平的质感,只得借助于手中摩挲的触觉,在爱不释手的把玩中进一步品得真味。

  相比书画名家之数,竹艺大师实在是少之又少。虽然过往的许多竹雕艺人在今天完全可以领受大师的称号,但他们的姓名及创作中的种种情思、意趣大多湮于史闻。每当有机会品赏他们用尽心血所创造出的一件又一件感人至深的艺术精品时,我们都会默默地被吸引、感染。每一刀都蕴含了艺术家一生高超技艺的积淀、每一刀都酝酿于感物于怀的真情灼感,他们用心去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延展,然后塑造出竹艺瞬间的灵韵,从而留下永恒的艺术佳作。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