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记录护遗址于细微变化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印度的王后水井进行数字化记录,3D技术能够精确观察自然灾害对遗址的影响

“苏格兰十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苏格兰文物局、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及CyArk公司的合作项目,它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包括激光扫描)记录苏格兰境内的全部五个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他国家五处世界文化遗产。12月5日,苏格兰文物局与中国国家文物局签约,正式把清东陵纳入“苏格兰十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本报记者专访苏格兰文物局保护项目总监和“苏格兰十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高级负责官员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

3D技术的精确度能够细微观察遗址变化

新京报:用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来记录世界文化遗产,最初的原因是什么?

David:在几年以前,我们看到在阿富汗的大石佛被塔利班炸毁了,消失了,心里面就有强烈的冲动,应该用数字化的形式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目标是在今后的五年能够把全世界的500个世界遗产都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下来。激光扫描和数字建模能够让我们研究这些宝贵的古迹,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把它们呈现给全球各地的观众。

新京报:这对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实用性的帮助?

David:比如说这一次把这些图像数据扫描完了以后,再过六个月或一年再进行一次扫描,不断地循环这样的过程,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我们的遗址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例如建筑物上出现的裂缝,这可以让我们找到遗址面临的问题。

我们今年10月份完成的在印度的拉尼基水井或者叫王后水井(Rani Ki Vav)的项目,位于古吉拉特邦。这个古井是在1050年建造的,井里面原本装满了沙子,对它进行恢复后,里面的沙子都移走了,而原本水井当中的沙子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防止腐蚀等破坏。把这些沙子都清除以后,实际上这个遗址面临着季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通过3D技术提供的精确度水平,能够让遗址的管理者更好地来保存、维护这些遗址。

明年十月份开始将重点处理清东陵的孝陵

新京报:怎么记录中国的清东陵?它面积很大。

David:我们的记录工作将在明年十月份展开,十月份的天气比较稳定。重点处理清东陵中最完美的一座陵墓——孝陵。孝陵是最早建造的陵墓之一,它对后来的其他陵墓带来了深刻影响。

中国帝王极其重视其陵墓,这些陵墓含有精美装饰的石像和雕刻以及带有龙图案的瓷砖,并且展示了清朝殡葬文化的演变。我们将展示出它细节的精确性。还将记录康熙皇帝的陵墓——景陵。

新京报:你们工作的时候会不会对这个文物也有影响?比如去博物馆的时候不能使用闪光灯,以及扫描仪之类的东西,你们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David:的确存在你说的这些问题,在没有实现征得遗址所有人或遗址主管部门同意之前,我们是不会进入不允许我们进入区域的。在苏格兰他们也有类似的担心,对于我们的团队来说,我们要非常仔细、非常小心。说到这里,另外3D技术的优势,就是把一些公众没有办法进入的区域可以通过3D的工具,让公众看到。

知识产权最终交给相关遗址的主管单位

新京报:谁拥有“苏格兰十大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数据/知识产权?

David:实际上知识产权是最终转交给相关的文物主管单位或遗址的主管单位,比如在中国是转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的。并约定CDDV可以把这些数据用于教育、推广和科研用途,而且这些信息也可以由 CyArk 对外传播,用于教育目的。

新京报:苏格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David:以我们的经验,大多数遗址管理者都以非常类似的方法对遗址进行保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录的遗址都遵循标准的保护方法,所以我们看到清东陵的管理方案与苏格兰的和我们在印度和美国看到的都非常相似。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同国家都遇到了许多类似的挑战,比如了解遗迹的衰变过程,平衡开放参观和保护工作,以及具备能够实施的正确专业的技术能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