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海黄老料遭疯狂盗伐

  文、图_东方亮(海口市黄花黎协会顾问、高级记者)

  海南黄花黎野生活体的灭绝,已是客观现实。央视十套2009年2月25日,曾在《走近科学》栏目中播放过的专集《最后的花黎》,介绍的情况总体比较准确。央视记者来到曾经是花黎重要产区的乐东县尖峰岭,采访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所试验站站长周铁峰。周介绍,原先的植物园内本有六棵,后来被偷砍走四棵,两棵是用铁链环绕才幸免于难,但其中一棵上半部因没缠铁链还是被砍去了。在乐东地区已经有多次这样的行为了:采用拉网式搜寻,连地下的树桩、树根都被挖走了。因此,野生海黄在该地区仅剩一棵半。

  硕果仅存的野生花黎

  2009年,笔者也在周站长陪同下,瞻仰了劫后余生的这一棵半海黄,但见密密麻麻的森林中,这一棵半海黄被铁丝围绕,铁丝上已爬满厚厚的青苔。曾经是花黎原料的主要集散地、也是东部黄花黎的产区——海口占符村,能看到的是几十棵因赌木(即像赌石、赌玉那样,双方先说好价钱,再锯开看里面能用的芯材有多少,即海南人称之为格,有多少,如果格多,就赚大了;如果格少,或空、裂、白皮渗入等因素,就要大赔本)失败而重新种下的花黎树。而重新种植的胸径基本还都在15cm以下。在曾经出产品质最好黄花黎的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国家森林保护区,当地民众也告诉笔者,野生花黎不可能再有。而今,在海南岛所能见到的、最具规模的老树应是在海口市人民公园内的五棵花黎了,最大的一棵直径在30cm左右,枝繁叶茂,供人瞻仰。但论规模,尚不如福州北郊的国家森林公园内,一片多达二三十株的花黎群落。她们是1976年由海南引种的,30年过去了,胸径都已达到二三十公分了(本来仙游海黄种植大户郑国增想买一棵锯解,以分析福建花黎与海南花黎二者材质、纹理、香气等的区别,但至今尚未能如愿,鉴于包括福建在内的一些地方,近年种植了不少花黎,因此解剖一株作为科学研究,以利更好培植,其实也是应予重视的急事)。

  野生花黎的现状便是如此。但是有些人甚至是业内专家却不相信。比如故宫(微博)博物院家具部专家胡德生先生就认为:“关于海南海花黎行将灭绝的信息很值得商榷,要知道任何一个存在于自然中的物种从产生到灭绝,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植物,则更是如此,尽管由于利益的驱使,海南黄花黎这一古老植物遭到破坏性的采伐,但并不能就此判断将在近些年内灭绝。海南黄花黎如此,更遑论处于开发初期的越南黄花黎。”

  不可复制的珍稀

  人工种植的花黎,近几年渐渐多了起来。海南省科技厅厅长王路介绍,现在每年人工育苗的可以达到几十万株。昌江县委书记唐建光对笔者说,全县目前已种植几十万株人工苗,每家农户由政府提供十株苗木,作为政府的一项重大富民措施(在福建仙游,曾经是华邦家具公司董事长的郑国增,三年前也在书峰乡种植了几千亩的海南花黎,目前长势良好)。

  那么,这些新种植的花黎,是否像央视《走近科学》栏目里说的,过了几十年、百把年以后,就能大量开采、顶替曾经的野生花黎呢?笔者以为,肯定不是张若虚所言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应该是李白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了。纹理绚烂犹如天马行空恣意横行、色泽晶莹光影变幻、油性丰富一擦就亮、辛香四溢令人陶醉的海南黄花黎,将永远不会再有了。

  “一方水土一方物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就像陕西、山西等黄土高原上的人,因为水质偏碱性,所以居住者爱吃醋,以便中和身体;四川、重庆等地的人,因为盆地、雾气等地理因素,常年较少阳光照射(以致有“蜀犬吠日”成语),所以需要吃麻辣烫食物以利驱寒湿……就像同是在海南白沙县,就曾经生长了两种泾渭分明的花黎。该县城内有条珠碧江,呈东西走向。以此江为界,北岸出产的,绝大多数属黄花黎的品质,金黄色;南岸的,则颜色较深,材质也坚硬,含油量多,比重多大于水。前者归入南渡江黄花黎类,后者归入昌化江油黎类。

  现代环境的制约

  而影响树木的品质因素,无非水、土壤、空气和种子几方面。

  先谈雨水。人们以前有个共识:海南因中部五指山脉影响,东部雨多西部则雨少,尤其是西部沿海地区降雨量极少。这是造成西部花黎的品质好于东部的理由之一。笔者2009年9月底曾经在西部呆了一段时间,每天都逢大雨。访问当地农民,也说,近年来雨水越来越多了,根本不像以前会有干旱少雨的情形。这让我想起了200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9版的一篇报道《青海湖变大了》。文章说:自2005年至2008年,青海湖水位上升近50cm,水域面积扩大132平方公里。气象专家认为,以前,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整个青藏高原呈现干暖化趋势。但近几年,大气环流起了变化,一方面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冷空气增多,另一方面是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也增多了,二者适时交汇于青藏高原,降雨自然增多。2004年到2008年,环青海湖地区平均降水量431.3毫米,比1971~2000年增加了13%。笔者手头虽然暂无海南岛西部近些年降水量状况的具体变化数据,但根据当地老农的直观反映,降水量不断增多也是事实。

  眼下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也可佐证。中国的“水库”西南云贵川桂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而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则爆发洪涝、雪灾。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将出现北涝南旱的异象。说得也是,按物质不灭理论,降水量是个定数,南旱则北涝。这样的气候变化,相信在地球史上曾经是家常便饭。

  大气。海南西部的昌江等地,地下含有丰富的石灰岩、铁矿石等矿产。因此,海南最大的水泥厂就在昌江境内。笔者看到,连绵起码10公里以上的石灰石输送带,盘绕于前往霸王岭的山林之间,座座直刺云天的水泥塔架,巍峨耸立于山峦。此外,海南最大的钢铁厂也在昌江。庞大的中海油基地,轰轰烈烈的洋浦开发区,也在西部。这些大工厂所排放的工业气体、粉尘,今后将很大程度改变西部油黎原先的空气环境。这里举两个其他例子。韩国的一位生态学者,有一次到天安门广场,偶然发现周遭的树木无精打采,老气横秋。他通过夜间观察,发现是因为一到夜间,挂绑于树上的彩灯长时间亮着,以至于树木夜晚得不到休息的缘故。他于是给中国的领导人写信。后来,这个问题得到了重视并有了很大的改变,树木又恢复了精气神。另一例子是有关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事。日本曾经一下子建起了6000多座垃圾焚烧厂,但每天排放着比氰化物毒130倍、比砒霜毒900倍的一级致癌物“二恶英”。上世纪90年代,日本空气测得的二恶英水平竟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空气与土壤中的二恶英含量均严重超标。植物树木包括黄花黎,每天的吐纳,不是和人类一样,也要遭受大气污染的极大损害吗?在大气中,还有一种对树木的污染往往被忽视,那就是日益增多的辐射源。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候鸟,途中因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发射的干扰而屡屡迷航,现在的山间林地,越来越多的高压电线、移动通信发射台,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树木的生长。

  土壤。还是举西部油黎说事。油黎油性重,乌黑发亮,人们认为其内里含有矿物质,比如铁;石灰岩地貌贫瘠,导致生长缓慢。现在,四处开挖铁矿石、石灰岩,当然导致土壤结构不断改变中。现在的人工林,还因部分人工施肥而改变土壤质地。庭前屋后的花梨,如果有施肥,以前用的是农家肥,现在施的是无机化肥。东北大地上,曾经是肥沃无比的腐植黑土壤,经过几十年的无机肥滥施,现在广袤无垠的大地土层都已板结了很厚,曾经享誉的东北米,再也无法恢复从前的品质和口感。笔者的老家在福建莆田涵江。这里曾经生产最好的“哆头蛏”而闻名。因为这一带港湾海泥柔软,没污染,微生物多。可惜近些年品质改变了。当我重新漫步在童年纯净无比的这块滩涂时,只见各种使用过的化学杀虫剂的瓶瓶罐罐,罗列于海堤边、海草丛中。当我乘国家海洋局的直升机,从低空俯看海岸时,只见大片的海水,时被黑水(如鞋厂等排放)时被奶水(如石材厂等的排泄)截断。如今,包括“哆头蛏”在内的海产品,何止是口感、营养改变了?

  种子。以前的花梨树,据了解,甚少像如今那样,是人工培育苗木、人工栽培、人工施肥、人工维护的。野地野生的,承上天之雨露,咀大地之灵气,才有充满自然纯真、自由自在的野性。现在,情况完全逆转了(海南省科技厅厅长王路也透露:到底如今人工育苗栽培的花梨,与野生花梨有何区别,也在着手研究)。可以料见,如同如今的多类水果,与过去在蓝天白云下用农家肥栽培的相比,个头越来越大,外表越来越艳,但口感越来越差,营养越来越低,甚至越来越含毒素;如同如今的鸡、鸭、鱼、肉,跟从前用稻谷或自然生态下种养的相比,体态越来越肥大,但口感、香味越来越差,甚至味同嚼蜡。甚至因为各类激素、添加剂的注入,已沦为危害人体的化学食品。石家庄三鹿奶粉掺进三聚氰胺的事件曝光,仅是中国食品行业掺杂使假普遍中的个体事件,乃至是当今中国普遍道德迷茫、诚信缺失的社会心态的一个写照而已。纵然几十年后海南黄花黎能够成材,但能逃脱得了这个普遍规则的侵害,“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吗?

  还有一点,不论是东部料还是西部料,老料是最好的。海南人把最好的老料称为“沤山格”。过去把树龄足够的老花黎砍下后,搁置于山上任其白皮腐蚀。白皮是白蚂蚁的至爱,两三年后,厚厚的白皮就会被啃蚀,露出红色的芯材。有的芯材还要搁置山林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是“沤山格”。如今已经很稀罕的树头、树根老料,是制作各类海黄工艺品的绝佳用材,就是因为这些树头、根料,被沤在山上、土里更长更久,因此才更香更油更有纹理。现在有的人把树龄不够、油性不足的干料或新料,采用类似自然的“沤化”手段,添加一些剂料,再埋入地下,以期几年以后变成老料。这种手段犹如人工高仿做旧青铜器皿、石料等。但是,年份不到,人工之手哪能企及大自然之手呢?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