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需要怎样的“公共美术馆”

  在近期《美术报》上的一文中提到,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公共美术馆?这其实是个值得追问的重要问题。这是由于,如果从完善的公共美术馆体制来看,恐怕当代中国的公共美术馆尚未完全达标,甚至可以说,当代中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美术馆。


  公共美术馆建制的基本功能理应是 “审美化教育化艺术史化”的三位一体化。然而,在市场的牵引之下,中国公共美术馆的功能却被窄化为与 “画廊”大致等同。


  当代中国的公共美术馆要实现其审美化、教育化与历史化的三重功能,就要走出现有的既定模式,而尝试另一条回归到 “生活美学”的开放时空之路。按照这种新的理念,美术馆理应成为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民众共同设想、共同构造、共同管理的一种共享机构与展拓时空。


  当代中国的公共美术馆如果要走一条 “本土化”的生活之路,首先就是公共美术馆与本土文化结合的 “地域性”。公共美术馆不应是全国一盘棋的,而是应建基在各地的文化积淀之上从而具有某种 “地缘特质”。其次,公共美术馆并不应局限于封闭的建筑之内,要更为强调美术时空面对生活世界的 “开放性”。最后,公共美术馆还要强调与大众直接融合的 “谐和性”,如果一种24小时开放的 “永不落幕”的美术博览会模式可以得以实现,那么,大众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引导入美术馆的 “大环境”当中,公共美术馆所要实现的功能才能得以最大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