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念曾作品:《寻找新中国2011》

  《寻找新中国2011》 (黑色木箱内藏六个小木箱,三十六个塑料骰子, 2011)

  我第一次看见这张六位中共创党巨头合照的宣传海报是在1982年,那海报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后来才知道这是在为海报中准备和毛泽东握手的陈云造势。那年代的报刊常常在照片里将一些失势的人士裁去,或用剪贴的方法移动某些人的位置。政治不正确的人士不断在官方档案中消失,最后留下一个个黑洞。

  照片由18世纪发明到现在,至今还被普遍认为是真实的记录。将照片“再加工”,将历史“改造”,听起来是件不能置信的事,但那年代的中国人都平静地接受这“改造”。

  到了1990年代,Photoshop出现了。那时摄影师李家升客席主编《摄影艺术》,他请我为杂志创作六件作品。我就把这张海报用 Photoshop “改头换面” 制成6帧变奏画像,每张代表一个年代,由1940、1950、1960、一直到1990年代,在不同年代,随着党内权力的更替,照片内六位领导人的头颅亦相应变异位置。六张画像,六段中国当代及共产党的历史。那是我“寻找新中国”第一代的创作。

  这辑作品刊登于1992年5月号《摄影画报》之附刊内,结果该期的《摄影画报》因此不能进入中国。我因此事对李家升一直感到抱歉。同年,《号外》打算为进念10周年作专辑,邀请我为《号外》创作十页视艺作品;我提议将这个作品继续发展,结果被拒。编辑的理由是《号外》不是政治刊物,不登政 治作品。

  2001年我把这六张相片放大至六呎乘四呎,加工成油画,并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的辑录文字变奏加入;这是我第二代的“寻找新中国”,最后被国际评委会选入香港艺术双年展。原本我想将六张油画并列一排,主办的香港艺术馆以作品超出指定大小为由,把六张迭在一起“展示”。2002 年,我将这些作品发展成录像,成为为纪念刚去世的新加坡老友郭宝昆创作的舞台作品部份内容,那是我第三代的“寻找新中国”。

  2011年是中共90周年党庆,Photoshop及印刷技术也越趋成熟;我趁这机会,重新发展这概念,化繁为简,将彩色转成黑白再加暗金色,同样六张油画再放大少许,巨头的时钟移动程序化;同时再发展三十六张小张油画的尝试,及组盒和骰子的概念,再将2002年之录像重新剪接并由许敖山重新配乐,成为我第四代的《寻找新中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