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艺术品秋拍成交额成交率双双回落
今年艺术品秋拍“赛程”过半,交出的赛果却并未像往常一样让人看得血脉贲张,倒是不禁吸上一口凉气:北京嘉德、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香港苏富比(微博)的秋拍都不尽理想。不少拍卖行成交额与成交率双双回落;浙江甚至已有拍卖公司取消了今年的秋拍项目。
在这个楼市、股市都被阴霾笼罩的节点,人们揣测,艺术品市场是否也将遭遇拐点。
成交额成交率双双回落
11月16日,拍卖界大鳄中国嘉德(微博)结束秋拍,38亿元的总成交金额比起今年春拍的53亿元下滑28%,似乎为最新一波艺术品交易行情定了调。备受关注的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成交率只有68%,徐悲鸿的《双骏》、张大千的《东丹王人马图》、傅抱石的《松菊思余》、齐白石的《柏屋图》等一系列精品竟流拍。而古典家具的行情更是遭遇滑铁卢,紫檀家具专场66%流拍,黄花梨家具专场53%流拍,这与今年春拍和去年秋拍嘉德古典家具100%的拍卖成交率相去甚远。11月20日,北京翰海号称秋拍圆满收官,业绩超预期30%,事实上总成交金额也比今年春拍减少了3亿元。
艺术品市场的寒风似乎自国庆期间举行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就初见端倪:32亿港币的总成交金额不敌今年春拍的35亿港币。“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尤伦斯专场号称是今年春拍“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尤伦斯专场的延续,90件拍品的数量仅比春拍减少15%,但总成交金额却缩水七成,只有1.32亿港币。全场仅有两件拍品以超过100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而在今年春拍,这一价位的成交拍品多达12件。
买不买取决于性价比
近年来,多位所谓的收藏家在艺术品市场上公开“唱多”,高喊“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引得不少外行趋之若鹜。不过在有点“冷”的今年秋拍上,这样的投资经显然不奏效了,更多人的现实做法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宝岛台湾中华文物学会理事长王定乾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收藏大会上直言中国艺术品拍卖已进入性价比时代。“每次进入拍场,我心里都谨记着一个公式。以10分为满分,通常先看一件拍品就艺术性而言我给几分,再看它的价格我能不能接受。比如一幅齐白石的拍品,艺术性我给它8分,其价格我感觉不太满意,只能给它5分,那么这件拍品的总分就是13分,最终哪件拍品总分较高我可能才会选择哪件出手。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性价比。”他用这“性价比定律”来解释今年秋拍的不尽理想,一件拍品卖不卖得掉不是看它的品质好不好,而是看它的性价比高不高,不少大师作品的流拍不在于这些拍品不好,而是在于与品质相比它的价格稍显贵了。
“当然,‘性价比定律’中也包含‘两极化定律’,如拍品真是高尖端的精品,几十年都难得一见,就算价格高一点,仍然会有人咬咬牙举牌;而若拍品真的便宜,买的人也不会少,反倒是中间价位的拍品乏人问津。”王定乾补充道。
急功近利之举需反思
王定乾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面临转型:结束直线成长阶段,进入横向盘整期。他的这一论断也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此前一两年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的‘钱多人傻’、‘逢拍品就举牌’等现象太过疯狂,是到了对急功近利之举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比如拍场上多次上拍的熟面孔太多,拍品上拍的间隔时间太短,背后是投资客“短平快”的心理和盲目朝钱看的浮躁,这会对市场有负面影响。像今年秋拍中出现的张大千《华山游稿》手卷2006年就出现在拍场上,吴冠中《长江万里图》去年曾以高价成交,甚至有的拍品半年前春拍刚拍得就送到秋拍来了。
“盘整不是坏事,也不意味着遭遇由盛转衰的拐点。有涨有跌、讲究供需消化的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