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书藏友自建书院藏书室

  受文化艺术品整体涨势拉动,多年来一直为小众偏好的古籍书最近价格也开始猛涨。

  重庆晚报记者走访本地藏市获悉,去年以前,古籍书整体交易和市价均相对低迷,但去年至今其爆发力却有点吓人。业内透露,一本1997年受权威机构评估为8万元的《唐书》,去年还无人问津,但现在其身价却高达35万元左右了。

  藏友交流成主渠道

  所谓古籍书是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书籍的总称,线装是其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本地的古籍书交易,主要集中于中兴路古玩市场内,泰古古玩城也有少量销售。此外,藏友间的交流成主渠道之一。

  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袁佳红称,从近年的古籍普查保护过程中了解到,本地古籍书拥有者,渝中区的刘光瑞当数藏量第一人。他收藏的古籍书多达数万册,且门类众多。其次是黔江一藏友,其古籍书收藏量上千册。余者则是几套、数十套居多。

  事实上,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再加上古籍书特有的历史、文化、文献等功用,以及国家对其保护政策的利好、文化艺术品在藏市的快速升温等因素,使古籍书已悄然成为部分资深藏友聚焦的新宠。

  去年以来市价猛增

  古籍书价格增长有多凶猛?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唐肇新所举之例可见一斑。他称,前述《唐书》是24史中的一史,是本地一藏友所有。1997年,经权威部门评估价值8万元。去年以前,该书无人问津。而现在,该书却成为全国众多藏友追捧的明星,其身价也一跃而至目前的35万元左右,而该藏友却依然不愿出手。唐肇新称,这是因为如果该藏友收完成套的24史的话,其价值将更为可观。

  唐肇新坦言,多年来,重庆藏市的行情均比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慢半拍。但现阶段的古籍书行情,本地却紧跟着大势潮流。"如宋代木刻本,目前市价是3-5万/页,本地藏家也按此行情在收集。"

  藏友自建古籍书院

  现年55岁的刘光瑞,目前拥有医药、文史、政务、史诗等多门类3万余册线装古籍书。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在刘光瑞的两层藏书楼看到,第一层的藏书五花八门,如《钦定明史》、《唐诗纪事》、《康熙字典》、《皇朝文献》、《绘画西厢记全集》、《中外戏法图说》、《象棋谱大全(清代)》、《弈理指归图》等。二楼则是各类医书,包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

  刘光瑞称,这些古籍书,是其二、三十年走街串巷、四处探访而得。

  重庆晚报记者在藏书楼中看到,温湿度器、抽湿机正在工作中,而多数古籍书,前后均用香樟木予以固定。刘光瑞称,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籍书,除了以上做法外,每年他还要用紫外线杀菌、集中用专用药材熏蒸,从而防腐、防蛀、防霉、防潮。

  古籍书选购有窍门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古籍书假货赝品较少,但初入行者如何在门类众多的古籍书中选得潜力品种?唐肇新如此支招:

  一是能集中反映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者,如各地的地方志;二是私人文集。因为在古代能私人出版书籍的,多是权贵或名人,其作品内容极其考究,这类古籍书会比一般的价高2倍以上;三是出版史上具保值性的出版物,如某书的首印版等;四是尽可能将某一门类的书收集成套,这样会推升其价值。

  至于古籍书的收藏,行家表示,防水、防火、防虫、防潮、防晒、保持通风即可,有条件的,可为其配置木箱,每年秋季拿出透一次气。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