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探索文化遗产综合保护新模式——“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签约仪式隆重举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1月1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海宁市政府隆重举行了合作建设“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中丝生态园)签约仪式,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官忠,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海宁市市长林毅,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及相关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合作建设中丝生态园签约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举措,也为中丝生态园建设的正式启动拉开了序幕。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是一项植根于中华大地,并在杭嘉湖地区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保护和传承“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弘扬中国蚕桑丝绸文化,2011年2月海宁市政府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商议,依据海宁的城市发展宗旨和海宁的蚕桑资源优势,决定在海宁共同建设中丝生态园。经半年多的调研策划,中国丝绸博物馆受海宁市政府委托编制了中丝生态园概念性规划方案,目标是建成一个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经济综合体。

  中丝生态园位于海宁市盐官镇至周王庙镇、长安镇一带蚕桑丝绸生产密集区,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其中的功能区块主要有:蚕桑生态区、丝绸文化展演区、传承生产创意区、丝绸工业遗产区、休闲娱乐区等。

  丝绸文化展演区主要是公益性项目,包括二馆一中心:有中国丝绸博物馆非遗馆、江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展演区将设在九里桑园靠近盐官景区的位置,作为观众进入中丝生态园的第一个功能区块。

  传承创意生产区将设立与蚕桑丝织有关的丝织绣染作坊,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弘扬和振兴为目的,发掘丝绸文化的内涵和利用价值,寻求与市场及时代的连接点,把传统产品变成现代产品,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推动中国蚕桑丝织产业转型升级,使中国丝绸产业获得高端价值。主要作坊有桑根雕作坊、桑皮纸作坊、绣坊(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织造坊(缫丝、制绵、蜀锦、云锦、宋锦、缂丝、杭罗、双林绫绢、紫微绸等)、染坊(练染、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夹缬等)、画坊(各类丝绸画)、工艺坊(蚕茧工艺品等)、冠服坊(各种传统服饰工艺研究制作和高级传统服饰的定制)、创作设计室等。

  丝绸工业遗产区设在长安镇,保留长安镇原浙丝一厂内现有的茧库,用作建设近代丝绸工业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国丝绸生产从古代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变的过程。

  蚕家桑田及生态博物馆设置在祝会村内,保留现有桑园面积,调整成片,增加品种,移植古桑,设置小品,形成游线。保留农舍农田,蚕农依然生活其中,农业也将保留,并开发成观光农业区,有规划地开辟染草园、五谷园和百果园等。在这个区域内将可能保存原生态,向人们展示蚕农栽桑养蚕及农耕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态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内最大丝绸专业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以丝绸为特色的中国纺织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与振兴机构”,在传播五千年丝绸文化、纺织品文物科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拓宽了以丝绸为中心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资源和自身优势将对中国丝绸文化遗产综合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将“中丝生态园”中不适应于实地生产性保护的技艺移入博物馆进行传承。在“中丝生态园”的核心区设立中国丝绸博物馆非遗馆和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非遗馆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在中国唯一的博物馆,将集中展示中国五千年蚕桑丝绸历史;丝绸民俗;传统丝织、丝绸印染、刺绣技艺;少数民族地区染织绣技艺;传统技艺的创新;兼及世界蚕桑丝织内容。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将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的保护、弘扬和展示等各项工作,主要开展对丝绸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和研究,同时开展非遗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国蚕桑丝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具备丝绸文化遗产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功能。

  “中丝生态园”的建设将为不可移动的纺织品文化技艺提供良好的保护环境,为各种蚕桑丝织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广阔的平台。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各级政府也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我们要深刻领会六中全会精神,借六中全会的东风,把建设“中丝生态园”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组建团队、做好详规、逐步推进。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五年后将会有一个别具一格的生态园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丝绸博物馆 俞敏敏 张毅/摄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