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那些最值钱的钱 第一套人民币拍价480万

  记者 谭敏

  谁说这是一个只是充满汗水的年代?山不转水转,下一个财富故事由谁书写,我们都无法预料。而面对藏钱的收益,市场刮起了“藏钱风”。钱币的收藏投资之路,意味着一个重要的理财市场正在开启。

  喜欢钱吗?喜欢。

  钱够花吗?不够。

  想挣更多的钱吗?想。

  如何能挣更多钱,让钱生钱呢?好好工作、存银行、做投资……

  当钱的话题被扩大,选择越来越多时,回答却越来越难了。因为真的没有途径能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即使熬到拿工资的那天,想要畅快淋漓的消费时,面对飞涨的物价,大多数人依然无奈于囊中羞涩。

  就业难、住房难,其实归结到最后,都是挣钱难,钱生钱难。“钱买钱,钱卖钱,钱进钱出钱炒钱;钱生钱,钱养钱,钱来钱往钱赚钱。” 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金融流通工具,如今,钱不仅紧握着人类生活的门票,是很多人奋斗的动力,它经过岁月的洗礼,本身也给人提供了“钱生钱”的思路。

  一枚战国时期的孤品钱币拍出了352.8万元的纪录,一枚“孙中山像民国十八年背嘉禾图壹圆样币”在2006年就以143万元成交,一枚“张作霖银质试铸样币”也曾以425.6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就近期的钱币品种来说,第一套人民币也已叫价480多万元。面对如此高的收益,市场不禁刮起了“藏钱风”。

  “钱”途催生藏钱热

  “等我有钱了,我买袜子,买两只,穿一只,扔一只;等我有钱了,我买棒棒糖,买两个,一个我吃给你看,一个你看着我吃……”即使是歌词,普通人的玩笑也都是如此保守,待到真的有钱时,他们依然不会买两双袜子,穿一双,扔一双;有钱了,依然是买两只棒棒糖,而不是买两只雪茄,可见钱有多难挣。

  有人早出晚归,辛苦忙活了大半辈子,没攒到多少钱,可有人曾于不经意间藏的钱,当时面值只够买几个馒头,但现在拿来买车买房都绰绰有余,真是让人道不尽的羡慕嫉妒恨啊。

  湖北沙市的李女士一年前,无意中收到了有3 条显眼红色痕迹的一张100元人民币,今年9月经专家鉴定为价值百万的宝贝。这是她领工资时,领到并藏了一年的钱,意外的一张错版百元钞,竟把自己藏成了百万富翁。这事儿搁谁都得乐开花。

  去年5月,嘉德春拍的一场古钱专场拍卖中,一枚战国时期的孤品钱币以352.8万元成交,创出了古钱拍卖的新纪录。352.8万元,一个每月1万块钱的白领,需要不吃不喝的辛苦奔波近30年。

  不经意间得到的错版币,或者家族流传下来的传家宝,其升值的示范效应,是造成很多人藏钱的原因之一,而喜欢钱是很多人藏钱的另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藏钱的人相信钱币有“钱途”。在他们看来,钱币除了群众优势最好之外,还是大众收藏品,易于大资金进入,也便于小资金灵活操作,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因为它比邮票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内涵更为丰富。

  另外,收藏者选择的余地最大,便于鉴定、运输和交割,还相对易于保存。一种收藏品并不是越少越好,比如众所周知的极其珍贵的陨石以及天价书画,存世量很少,见到的人甚少,更别说鉴别、收藏和持有了,连进入那个小交易圈的可能性都没有。而钱币却适合各类收藏者投资收藏,古钱币也比较容易变现,有面值的钱币还能直接流通,越藏越值钱的钱币,在收藏市场的位置无可替代。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