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迎来好市场 战国钱币拍出352.8万元
“现在古钱币迎来了一个好市场。”藏友赵先生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嘉德春拍提前举行的一场古钱专场拍卖。在整场拍卖中,只要是他能看得上的东西,开价后,很快就被叫到了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价位。一枚战国时期的孤品钱币,经过近40轮激烈竞价,最终以352.8万元成交,也创出古钱拍卖的新纪录。
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藏古钱币的赵先生告诉记者:“70年代还是游击队似的旧货市场时,假钱很少,所有古钱都是‘漏’,只要你愿意拣,两年后价值都成倍翻。”
到80年代末,北京首次成立了中国钱币学会,接着,各省也陆续成立了省级钱币学会。搞钱币收藏的人像大爆炸似的,一下子挤满了各种旧文化品市场,古钱币价格有几十倍的涨幅。 “一次在钱币市场,我以5000元,买了一位老收藏家的一本共有50枚较好藏钱的钱币册。我将其中一枚战国圜钱‘离石’匀给了其他藏友,一下就换回了7000元钱,剩下的49枚钱都进入了我藏钱的珍品行列。这次‘拣漏’经历,对我的古钱币收藏影响很大。”赵先生告诉记者,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只要看准,就要果断出手,这样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价值的藏品。
“现在圈子里真正爱好收藏的人少了,更多的人是来投资的。”赵先生感慨道。也正是这些投资者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古钱币的市场价格。
古钱币价格节节攀升
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戴志强就曾对媒体表示,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20年间,各类古钱从整体看,平均涨了10倍。总体说来,古钱市场正健康发展,稳健上涨,最近几年更有加速上升趋势
以清十帝钱为例,5年来,平均升值幅度为300%~400%,特别是发行量较少的真品官铸雍正大币,品相好的甚至可以卖到300元/枚,较两三年前价升10倍。有关拍卖资料显示,古钱币是拍卖市场的常客,拍价也不断创新高。去年12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枚辽代的通行泉币,一举拍得22万元人民币;同场出现的一枚唐代乾泉封宝拍得15万元人民币;而战国时期的五铢钱范,亦被抢至18万元人民币成交。
古钱币的投资功能被挖掘,其经营效益如何呢?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接受采访的币商杨先生告诉记者:“古钱币交易不像其它收藏市场价格波动得那样明显,现在平均每月能赚上万元。”同时,也有藏友表示:“除双休日以外,每次我所看到的都是市场的‘休眠’状,甭说每月赚一万,我觉得能捞回租摊位的成本就不错了。”真是行里行外两相悖,有人已经大发其财,有人却在“雾里看花”。
藏的就是专业
赵先生介绍,收藏古钱币的优势在于:一是安全性,古钱币多是金属铸币,不受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可以长期保存,且占地小。二是观赏性,形形色色的古钱币,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于一体,极具观赏性,欣赏之余又是一种文化熏陶。三是文化性,古钱币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形制、文字等既受社会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影响,又可揭示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在搜集古币时,可以获得文化熏陶,增加历史与文化知识。四是增值性,古钱币历经几千年,数量越来越少,10年前见到的北宋钱币和清代钱币,不过几角钱一枚,今均已增值10倍以上,且仍在不断攀升。
然而,因为不懂古币收藏,被骗者也不在少数。“现在古钱币市场是好了,但造假也比以前多很多。”赵先生说。相关专家提示,古钱币投资的风险也是非同一般的,收藏投资都需要专业的知识。一是古钱币的形制、种类繁多,一般人很难全面掌握。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形制成百上千,如果按版本算,更是上万。对于这么多的形制和版本,任何人都难做到一览无余,更不可能完全掌握。所以,投资者涉足这一收藏领域,除了要下大功夫学习之外,最好先从某一时期的钱币开始着手,这样涉及的钱币种类少,好把握一点。
* 链接
五因素决定古钱币价值
第一是数量。遗存数量直接决定古钱价值。初涉者往往以为“越古越值钱”,其实未必。西汉五铢钱、唐代开元钱虽然有其历史意义,但由于存世量大,只能归为普通品。
第二看品相。钱币在流通过程中,难免有磨损、残缺,留存下来的全品相古钱数量很少。品相的好坏直接影响古钱的文物价值,同样一枚钱,品相好的可能是一级文物,品相不好的就是二级。
第三看版别。不同地区、不同造币厂、不同时期使用的版、范各有不同,造出的钱币也不尽相同。版别上非常细小的差别,很可能造成收藏价值的巨大差异。
第四,注意纲要钱的价值。纲要钱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能够补史之阙,纠史之误。
第五,注意辨别样钱、祖钱和母钱。样钱打制后上呈,供高级官员或皇帝审定,材质为优良木材、玉石或铜材,铜质样钱中还常熔有较高比例的黄金。样钱审定通过后,便依样用优质黄铜精工雕制母钱,即雕母钱,又称祖钱。祖钱字口深峻,笔画清晰,地章光洁,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最后,再以母钱大量翻铸制钱,即子钱,就是正式发行使用的钱币。母钱和子钱都是翻铸而成,这就增加了识别难度。一般说来,母钱的外径和厚度略大于子钱,铜质和品相也优于子钱。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