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D住今秋拍场的十大珍品

  □柳林

  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八开册》33cm×46.5cm×8cm 1964—1965年作 设色纸本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傅抱石20世纪60年代的创作,主要以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为主题。在时代的感召和要求下,傅抱石以不间断的创作使传统笔墨呈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写照,推动中国山水画的面貌在20世纪中期焕然一新。在其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傅抱石以生命最后的实践与努力,促成《毛主席诗意册》最杰出的呈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体现重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如果说重庆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艺术草创初成阶段;60年代,则是其艺术巅峰时期。

  傅抱石以毛泽东诗词为题作画,始于1950年。1956年,他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诗词》出版的1964年,傅抱石以其为题,佳构迭出,《毛泽东诗意册》即为最杰出之作。

  《毛主席诗意册》作于1964-1965年间,册页反映着五六十年代现实景象,画家正处于创作巅峰期,又是作者生命的最后三个春秋,乃傅抱石发自肺腑的激动,促成高妙诗境与神奇画境的完美呈现,尤为珍贵。《毛主席诗意册》无比精湛的绘画技巧,极其鲜明的绘画风格,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使之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名篇。

  点评:作为现代中国绘画的领军人物傅抱石,在拍场中至今没有“破亿”的作品问世,《毛主席诗意八开册》的现身,极可能刷新傅抱石个人拍卖纪录,有望跻身“亿元大户”。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140cm×249cm 1951年作 设色纸本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堪称史诗的一件作品,其名称频繁见于徐悲鸿传记报道,其身影也不难在各类徐悲鸿图录画册中觅得,此作原为郭沫若故居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另外一件是傅抱石的《丽人行》。此二作于1994 年、1996 年流到市场。现《丽人行》渺无踪迹,《九州无事乐耕耘》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徐悲鸿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近现代书画目前出现的最重要的作品。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

  《九州无事乐耕耘》整幅画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乃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点评:《九州无事乐耕耘》,这件堪称徐悲鸿史诗级的作品,这件见证徐悲鸿和郭沫若珍贵友谊的作品,可谓hold住整个拍场!PK齐白石《山水册》,看谁能摘得今年秋拍“画王”!

  齐白石《山水册》(12开) 1931 年作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没有一位画家能像齐白石那样获得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认同和喜爱。齐白石为著名碑帖鉴赏收藏家文素松所作《山水册》堪称齐白石写意山水的问鼎之作,也是今秋最为重要的齐白石力作。

  齐白石《山水册》,作于1931 年(辛未,69 岁)秋天,共十二开,每开34.5 厘米×35 厘米。册页的题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画法则来自在前人图式和写生基础上的创造。1931 年,齐白石已进入创作盛期。所谓盛期,是指老人“衰年变法”后,艺术上全面成熟的时期(约30至40 年代),堪称齐白石盛期写意山水的问鼎之作。

  齐白石有着深厚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作为基础,反映在艺术品市场中,齐白石作品价格呈现出逐年走高的趋势。齐白石此《山水册》早在1994 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即创造齐白石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历经十余年岁月流转重回嘉德拍场,相信会令整个艺术市场无限期待。

  点评:2011年春拍中,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25亿元创造艺术家个人乃至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今秋“重磅”齐白石《山水册》能否再次给力?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22.5cm×509cm 约1973-1974年 油彩纸本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吴冠中,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长江万里图》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吴冠中以《长江万里图》把中华民族生命之流长江,化作艺术创作的源泉。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亲自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自此,油画《长江万里图》也成为目前市场所见吴冠中同类题材的孤品。

  20世纪70年代是吴冠中油画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油画代表性作品数量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点。此时期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油画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5米长卷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

  《长江万里图》作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作品,它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也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

  点评:《长江万里图》不仅是吴冠中本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油画史上浓重的一笔。此番必将掀起今秋拍场“吴冠中艺术热潮”,能否刷新吴冠中1.15亿《狮子林》的最高纪录,期待中。

  李可染 《丹霞枫林》 70cm×46cm 1963年作

  估价: RMB 2800万~3800万元

  秋拍关注度:★★★★★ 

  新中国的山水画创作,李可染无疑是个中翘楚。此番上拍的《丹霞枫林》可谓是新中国山水创作的代表。整体性极强的意象和色彩调性,冲击视觉,猛撞心灵。此幅画兼具雄浑豪迈与浪漫巧思,为画家一生中的重要创作。

  《丹霞枫林图》来自题画名,作者谐其名。款识表明,作画灵感来自从化疗养期间,1963年早春三月。款识又表明,《丹》图并非直接对景写生,而是在想象意念中,将早春丹霞山所得之景。改作枫林秋色。离其景、悟其神,以意为之,完成一幅由“写境”跃入“造境”的得意之作,自评曰:“符丹霞情趣,不让赤城霞也。”《丹霞枫林》在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山水革新历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美学与史学双重价值。

  点评:去年此时,李可染《长征》以1.075亿元成交,成为艺术家个人拍卖最高纪录,也是迄今最贵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具珍本价值的《丹霞枫林》能否打破李可染的拍卖纪录,我们拭目以待。

  徐悲鸿 《珍妮小姐画像》136cm×98cm 1939年作 布面油画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珍妮小姐画像》是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南洋期间是徐悲鸿女性肖像油画创作较为集中的阶段,而《珍妮小姐画像》又无疑是其中尺幅最大之作,这为后世的研究留下了难得的视觉证据。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大量表现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这构成了画家艺术创作的重要面向。徐悲鸿关于女性题材的艺术创作,既在形象塑造上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势,又在国画、油画等各种媒材的整体表达上创造出新。

  徐悲鸿本人对这幅画作也十分满意,特意请摄影师为其拍摄他与画作的合影,留作珍贵的纪念,后成为了《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徐悲鸿在《珍妮小姐画像》中所展示出的艺术手法,也不仅仅是对西方写实油画传统的复制移用,更带有某种东方式的“意象”观念——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与概括,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纯与超越,更是客观与主观间的兼容与协调。以此而论,《珍妮小姐画像》中那个窗口,也不仅仅只是某种光源的所在,更像是苏州园林中“借景”的花窗,是走向画室之外斑斓多彩的“另空间”的某种暗示,是东方式的诗情想象的某种传达。

  点评:此前同为女性题材的“徐悲鸿”《蒋碧薇像》“赝品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至今真假不白。徐悲鸿《珍妮小姐画像》尺幅巨大而笔法精到,必定会引起藏家们极大的关注。

  张大千《雨后岚新》67cm×188cm 1967年作 设色纸本

  估价:HKD2000万~3000万

  秋拍关注度:★★★★★

  张大千《雨后岚新》是张大千为谢寿康先生所画。谢寿康(1897-1973年),号次彭,江西赣县人,是极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外交官。早于1910年代,谢氏便到比利时及法国留学,与欧洲建立了一生不解之缘。1929年,谢氏回国并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长。其后,他历任驻比利时使馆代办及驻教廷公使。1949年举家迁往香港,不久赴美国定居,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戏剧教授。谢氏公余好书画,以文同、苏轼为准则。

  《雨后岚新》是一幅泼墨泼彩画,它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令人叹为观止。

  在该幅画作中,张大千以其自由而多变的笔调和构图,得心应手的泼墨技巧,呈现出令人炫目的水墨和色彩,在浓淡虚实的墨色间,透现出层迭起伏的山峦和流动飘渺的云霭,境界格外清新瑰丽。泼彩石青、石绿与水墨交融,混为一体。点缀以屋宇、小亭,使整个画面成为可居、可游的理想文人画意境,相信定将吸引藏家们竞相购藏。

  点评:想必大家还记得张大千首张“破亿”作品《爱痕湖》,此次上拍的张大千《雨后岚新》创作早于它一年,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注度自然也就颇高,成绩自然不在话下。

  张大千《水月观音》 1939年作 纸本立轴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张大千不仅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坛巨擘,还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题材是贯穿其一生创作的重要题材,而观音像又是其最喜爱的表现形式。1939年他就特别绘制了一幅《水月观音》为挚友黄君璧的母亲祝寿。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被誉为东方的“蒙那丽莎和维纳斯”,寓意美好吉祥。张大千一生画观音极多,敦煌之行前尤其1939年前后所作的观音像,与后来受石窟影响所作的此类题材作品有极大不同。

  早期的作品中,一般采用如吴道子莼菜条般的线条,虽柔却富有弹性,极为生动传神。画面只着一观音,其仪态、神情自然高妙。画中的观音像先以淡墨勾出轮廓,其上复以稍浓墨勾勒,随后在上面敷色;同时,观音多取唐人一般的丰肉微骨画法,与同期所作仕女形成明显区别。构图上,则一般取坐式,或笼袖而坐,或箕踞而坐,其下或为巨浪岩石,或四周布满修竹,在人物的左右大都置有净瓶一个,上插柳枝。这种表现形式是他早期观音像作品的经典图式,此幅为祝寿特制的《水月观音》可以说是张大千这一时期观音像的代表之作。

  点评:张大千将佛教题材与仕女题材相结合,可谓大胆别创新意,此乃张大千手摹心造的观音造像的精品,势必成为拍场上的焦点。

  黄宾虹《拟董巨二米大意山水》 173.5cm×91.5cm 1944年作

  估价:RMB 1500万~2000万元

  秋拍关注度:★★★★☆

  此幅《拟董巨二米大意山水》图轴,画面布局严谨而错落有致,江水环绕,山径曲折,坡岸、树石、岩壁、近峰、远岫、院宇,相互穿插,楼宇亭台,一一可辨。层次分明颇有董源之意,用笔力度和笔致变化的动感,正是黄宾虹所主张的“笔笔要分明”。画面弥漫的田园自然风格,则宛若巨然。除了“五笔七墨”,黄宾虹提出“齐而不齐三角形”的构图法则,经常利用留白将画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此画借助江水、山径、岩壁、云气的留白,呈现数个三角形小构图。此外,黄宾虹喜在前景作一两株高树,有时甚至定为主轴。此画前景之树,也十分醒目,这是他典型的布景手法。黄宾虹经营画面,喜重而实,能做到墨不掩笔,处处见笔,点画分明,层次有序,且注意留白,留白处仿佛云气升腾。整幅图轴,风格严谨,繁而有序,手法平稳,达到“虚”且“灵”的境界。这与他“行万里路”的经历密切相关,在游历中,黄宾虹积累上万件写生画稿,终于使他的山水画创作在晚年达到出神入化的佳境,体现出“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气象。

  点评:《拟董巨二米大意》是黄宾虹的大幅作品,几近六尺整纸。这样的大幅作品在黄宾虹作品中尤其是流传民间的作品中不多见。海派黄宾虹的作品拍卖潜力巨大,期待《拟董巨二米大意》创黄宾虹作品拍卖新高。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双耳抱月瓶

  估价:咨询价

  秋拍关注度:★★★★★

  此式瓶为清雍正御窑依据明永宣朝同类器皿化裁而成,清宫称之为马挂瓶,是备受乾隆皇帝钟情的尊贵式样,被以多种手法反复烧造此类瓶式,足见其备受喜爱与重视。

  本品应为乾隆三年(1738)六月二十五日御窑厂所奉烧之“宣窑青花放大马挂瓶”。瓶体量硕大,唇口,短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双夔凤连接颈肩形成双耳。外壁均以青花点涂法作画,以模仿永宣苏麻离青的浓艳效果。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朝瓷器作品素以师古而不泥古为制造理念,本件亦不例外。如其上的龙纹图案,在永宣时期并不常见于扁壶器,且因正面立龙纹在当时尚未形成,所绘亦多为正面侧身龙。到乾隆朝,龙纹绘饰已开始见于各种尺寸的扁壶上,此瓶双耳的造型虽摹自前朝,却亦有变化。

  雍正此式瓶耳一般都很简洁,本瓶之原型可能源于一件极为罕见的雍正青花扁壶,为香港天民楼藏品,该壶是将一对瓶耳直接加到一件明早期无耳扁壶上。尽管粗看二者极似,实则不尽相同,雍正耳为龙与灵芝的设计,而本瓶则为凤与灵芝的组合。这种由凤凰灵芝组合而成的耳饰,在乾隆朝十分流行,可参见怀海堂所藏扁壶。

  点评:从目前市面的流通情况看,此式瓶中心纹饰主要分三种:一种如本品,为正面立龙纹,一种为龙凤戏珠纹,还有一种为缠枝番莲纹。无论哪种纹饰的此式瓶,数量均极为稀少,加之本品体量硕大,烧造非常不易,堪称珍罕,必将是今秋瓷器争夺的焦点。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