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杨:矩阵美学的开创者

  “程玉杨用一个灰色的调式导引出影像的思想矩阵来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发掘出了新的影像精神!”策展人杨子浪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返》系列作品在创作意义上的美学价值!但程玉杨《返》的价值不止于此,他运用最传统的镜头加银盐的技术直接成像,没有PS,没有人的制作,再把几十张,甚至是上百张直接成像的相纸,用图像矩阵的方式组合而成一个亦真亦幻的视觉景观,更重要的是,这种镜头银盐和矩形拼贴的方式让他的作品没有了可复制性,只此一张!就这样,程玉杨用自己的作品对这个图片泛滥的年代给出了回答。程玉杨的《返》是技术和思想的结合,而我们更想强调的是:技术本身也是有思想的,技术不仅是一种灵感,而且它有和艺术家合为一体的灵魂。

  重返银盐传统

  问:在你的《返》系列作品中,你采用的创作手段和艺术呈现方式都是最传统的镜头加银盐的艺术,但我们看到,传统的化学流程制作过程没能束缚你的手脚,反而给你的作品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程玉杨:在过去,我们前辈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镜头和银盐结合的艺术,这就像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一样,脱离了这个就不是属于陶瓷艺术了。离开了镜头和银盐的直接成像的关系,起码是离传统的影像艺术远了。现在的摄影,就摄影的本体来讲确实在渐行渐远,像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等等,都让人感慨。

  而我的《返》系列作品就是以镜头和银盐直接作用成像、散点透视、8X10负像拼接,这在中国摄影史上没有人这样做过。它的特点就是镜头直接成像在相纸上,没有经过任何的中间环节,没有制作、没有PS,也没有暗房技术,没有放大、没有扫描等处理,拍出来就是它,这是没有任何人来加工处理过的作品,因此它是最最真实、最最原生的那种影像直接呈现给你,尽管是负像、尽管是反的,尽管也有很多缺陷和瑕疵!但这种影像看起来仍然很生动!你不会觉得它是负像,只觉得它是一种很抽象、很荒诞、和迷人的影像,但是它的影调也非常美,过渡和层次极为丰富!

  《返》系列作品处处都离不开银盐影像的那种感觉,它会令你像喝一杯陈年老酒,你会醉的!它的影像和当代的喷墨喷出来的影像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能说谁好谁坏,只能说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我采用这种创作方法第一是因为它能更好的表述我的思想、抒发我的思想情怀,第二是因为它没有脱离摄影,反而把传统的摄影往前大胆的推进了一步。人类发明的银盐摄影已有170多年了,我要尽我所能把它传承下去、给这个古老的文化遗产注入新鲜的血液。用最古老的传统手段来创作最当代的艺术作品!

  技术是思想的产物和载体

  问:您怎么看待技术在摄影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多人认为技术就像机械一样,但在很多创作中,技术和最终想要呈现出来的影像是一体的,技术也是一种灵感?

  程玉杨:是的,很多人认为技术是没有思想的,技术就像机械和工具一样,但是我认为技术还是有思想的。技术是思想的产物!比如,《返》系列作品用的矩阵拼贴创作,因为它的高难度创作过程和高难度的呈现方式,作品的技术分值凸显无余!其实,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没有及时年的积淀、没有一个宁静心,就没有这些看起来有着高超技术的艺术作品!我这种拼接的手法可以很自由的发挥,不受限制。一般我们拍照的时候,常常会因广角镜头角度不够而无法拍摄一些景物,而用广角镜头拍会变形,贴近了拍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是用长焦镜头拍的,用散点透视,上下构图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这个手法也是很了得的,一般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但稍微懂一点你就会知道,一般的拍摄方法是不可能拍出这样的效果的。比方说我拍太和殿那张照片,我的机位离太和殿仅20多米,太和殿那么高,我有多大的广角镜头也不可能把它这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拍下来,除非用鱼眼镜头!把太和殿拍成为那种球形状的,那种大变形一般很难接受,但是我用矩阵拼贴出来的影像就没有这种变形,它很真实的就伫立在你的面前,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每一个区域都很清晰,历历在目,它让你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视觉。

  程玉杨的“矩阵美学”

  问:作品最终完成后,围绕着你的这组作品,有了“矩阵美学”的新提法,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影像既写实又抽象,是片段,但也是整体,又像是夜里的梦,很多清晰的小片段构成一个整体的虚幻。

  程玉杨:这是艺术评论人杨子浪提出的新美学概念:“矩阵美学”。几十次乃至上百次地掀动快门,通过自己的思索和选择,这些不同的场景有了自己的逻辑融合!总体来说,我是想呈现梦境,你发现了吗,人人都会有自己的梦,但梦醒以后你总会努力连接那一片片破碎的梦,但梦是无法被拼接上的,但你老觉得它是连贯的,我想呈现这种人们追寻和连接梦境的过程。刚开始我是用正像来呈现的,但我看底片的时候就像看梦里的东西一样,后来干脆就抽象再抽象,全部用负像。这样,思想的矩阵和作品形式的矩阵达到了很好的统一,因为人的梦不连贯,就用这种矩阵的方式把它构成一个梦境般的景色。实际上从技术理论的层面上讲,分开拍摄的两块影像不可能完全对上,因为再转一个方向它的透视会发生变化,电脑PS为什么能把图片拼上?因为在电脑软件会把它做一点变形,再数据化进行处理,把它缩小一点对上,所以用软件能对得上,但实际上,如果完全不处理,拍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那肯定是拼不上的。所以,我所作的矩阵拼贴,它有一点似断非断。似有非有。中国画的术语叫“意到笔未到”,就是意念到了但是笔并没有到,

  我的“矩阵”美学是中国汉语艺术的排比句;也是并列句;更像重复句和比喻句!时而用排山倒海的“矩阵”展示曾经的波澜壮阔般的辉煌!时而像一首首七言律诗充满豪情!它时而又像五线谱上哪无声的音符,为你吟唱这一首首无言的歌!这是“矩阵”美学的魅力!

  孤品影像  在这个图片泛滥的时代

  问:你的这组作品特别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只有一份,尤其是影像作品,大家都会认可它会有很多版,而且是属于有版权的,您用这么大精力做一张,我觉得这是特别有价值的一个想法。而且,在影像泛滥的时代,这是特别有针对性的一个好观念。

  程玉杨:当今数码摄影的普及,让我们迎来了了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为什么摄影作品卖不出价钱?不是它拍得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复制性太强,让人觉得太容易。尤其是数码摄影更是加剧了这种复制性!我相信容易得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值钱的,就像现在的青花瓷一做就是上万只,瓷瓶上的图案用电脑绘制,千篇一律你说他能值钱吗? Ctrl+C、Ctrl+V一瞬间复制千张万张,乃至几百万张就出来了,瞬间可以传到全世界,在传媒来说这是个好事,但在影像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讲它就会大打折扣了!所以我首先要解决破摄影作品复制性强的问题!让摄影作品也像绘画作品那样不可复制!而我的镜头银盐和矩形拼贴的方式让我的作品没有了可复制性!因为翻拍就会损失层次。扫描喷绘的作品就不是银盐、而是化学墨水了!也绝对不是原作的调子了。我就是用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费尽心血只为一张作品我认为值!我让这种功夫积累、让这种心血积累、让汗水一滴一滴累积起来成为艺术作品,它所焕发出来的那种光彩我相信是能和观众心有灵犀的。

  对原作不复制其实是对我的一个尊重,更是对观众的一个尊重,他能亲身感受到原作散发的魅力并与之没有距离,复制品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距离的,你看到复制品的时候会想到,这张作品会有很多很多,哪儿都有,但是你看到我的作品就一张在你的眼前,你爱与不爱它就是它!它就在这里,就只有它孤独的一张,它就是我亲手创作出来、是心血的凝结的作品!读我的作品您就是在读我!我会通过作品与您静静的对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