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如何打造博物馆经济

  ◎梅州作为文化之乡,人文遗存甚丰,具备打造“博物馆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现状看,梅州的博物馆存在展陈实物不多,镇馆之宝少的 “短板”,然而民间藏品丰富,面临着“藏”与“展”的尴尬

  ◎梅州可借他山之石,整合政府、企业、行业、民间等力量,以争创“国家一级馆”的中国客家博物馆为龙头,建立同时由各种专题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产业“航母群”

  不久前的市政府常务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梅州要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主体,充分挖掘整合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分门别类打造各具特色的“分馆”,拉长博物馆产业链条,把博物馆经济打造成梅州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随后,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由分管市领导召集文博界与收藏界的代表,广泛听取他们对梅州发展博物馆产业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近年来东莞、昆明、西安等城市纷纷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口号,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博物馆产业的建设。作为文化之乡,梅州如何挖掘自身优势,延长博物馆产业链条,打造“博物馆经济”,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本报记者 李锦让 实习生 黄玲敏 杜楚叶

  现状

  梅州具备打造“博物馆经济”的物质基础

  从历史遗存的角度看,梅州底蕴极其深厚:以中原古汉语为基础的客家话,是我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国家非物质遗产客家山歌蜚声海内外;古朴典雅的特色民居围龙屋则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州尚有遗存众多的客家民俗文物、华侨文物、红色文物等等;此外,梅州名贤辈出、灿若星汉,涌现出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叶剑英、李国豪、曾宪梓、田家炳等大批文化、军政、科学、商贾界名人。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梅州市共登记录入文物点2294处,其中古遗址106处,古墓葬90处,古建筑1429处,古寺及石刻9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63处,其他8处。

  从民间收藏的角度看,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梅州收藏这一产业,2008年中央电视台“民间寻宝”节目走进梅州,更是将梅州收藏热推向新的高潮。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梅州收藏界已经拥有一批在省内甚至在国内叫得响的红色收藏家、书画收藏家、陶瓷收藏家、钟表钱币收藏家、客家民俗收藏家,有多名收藏家还建有私人展馆,如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魏金华的侨批博物馆;与此同时,梅州城区专门经营藏品的店铺约150多家,流动摊档50多家,以藏养藏在家经营的有30多家。收藏的种类丰富,遍及古籍、字画、陶瓷、古典家具、华侨文物、红色藏品、客家文物、钱币、邮票、钟表、铜锡器等。

  由此可见,无论从官方造册的文物数量看,还是从民间藏品的现状看,梅州已具备了打造“博物馆经济”的物质基础与条件。

  问题

  展陈实物少,博物馆在“博物”上有差距

  尽管梅州文化底蕴深厚,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有的博物馆在量与质上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据了解,现今梅州城区的博物馆屈指可数,只有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县博物馆等寥寥几家,其他各个县级博物馆的数量与质量还存在不少差距。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公立博物馆馆藏级别不高,镇馆之宝少,且展陈实物少,图文介绍多。所谓博物馆,博即多,物即实物。一些县级博物馆硬件投入不足,对陈列布展规划不甚科学详实,尤其在文物征集方面下的功夫不够。

  相对于公立博物馆的“任重道远”,梅州民间收藏的处境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因缺乏规范的民间收藏交易市场,造成了梅州“民间国宝”的破坏与流失,如专家、藏家眼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客家文化遗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唐宋水车窑,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成为“濒危物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直至现在仍有个别商贩把低价收集来的水车古窑卖往外地,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从而造成不少水车窑流失。由于民间对水车窑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在七八十年代被发现的水车古窑遗址已遭破坏。

  另一方面,许多民间收藏家苦于没有良好的展示平台,面临着“藏”与“展”的巨大矛盾。魏金华告诉记者:“我市民间收藏正面临‘藏’与‘展’的困境。民间收藏的珍品多处在‘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无法充分展示给市民及游客观赏。”

  借鉴

  借他山之石,开辟客都“博物馆聚落”

  梅州如何打造“博物馆经济”,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亲眼目睹更多的珍贵客家文物?我们不妨借鉴来自外地的成功案例。

  四川建川博物馆,共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1件,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聚落。博物馆由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主题博物馆组成。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微博)匠心独运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 “博物馆”的概念,不仅在国内第一次将多达15个博物馆汇集在一起,而且还将各种业态的配套如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各种商业等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中国百年文博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据了解,建川博物馆由蜀地商人樊建川所建。建川博物馆初建之时,当地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给予支持鼓励,在用地、水电、税务等方面全力配合,从而使建川博物馆得以快速建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梅州现今有条件和基础去创建的各种专题博物馆包括:客家乡贤书画博物馆、红色收藏馆、客家特色民居馆、客家美食馆、客家崇文重教馆、客家历史名人馆、侨批档案博物馆、足球博物馆、客家民俗婚庆博物馆等等。如果政府牵头责成有关部门加强调查摸底,并做好整体规划,出台设立扶助博物馆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全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之内建起令人瞩目的以中国客家博物馆为龙头,各种官方及民间专题博物馆并立的博物馆产业“航母群”。

  据记者了解,市收藏家协会目前已成立了市收藏家协会民间收藏博物馆、市侨批档案馆、红色文化收藏馆、梅州市古典家具收藏馆等8个专题展馆,但这些私人展馆并未纳入政府博物馆体系统一开放,因此并不方便游客参观。

  计策

  打造博物馆“航母群”,彰显文化瑰宝

  如何才能让博大精深的客家历史文物走出“深闺”,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收藏界、文博界人士,他们纷纷为梅州打造“博物馆经济”建言献策。他们认为,打造“博物馆经济”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部门与民间的作用,统筹各方力量,才能事半功倍。“政府可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专门派人到基层进行摸底登记,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牵头做一个规划,整体布局,协调运作。再则可投放一些启动资金,并为创办专题博物馆的企业、行业部门或民间团体提供优惠政策,把推进‘三旧’改造与创建博物馆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设立各种专题博物馆解决场地问题 。”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

  梅州企业家是打造“博物馆经济”不可缺少的动力。对此,魏金华告诉记者:“对于有实力、有热心、对文化有素养的企业家,政府可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里已开设了‘谢志峰藏宋湘翰墨馆’,威华集团目前正参与创办林风眠纪念园,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我认为政府加强引导,会让有实力的企业家看到投资博物馆产业的良好前景。”“梅州行业部门具有创建各种专题博物馆的丰富资源,如梅州市地税局,局里已专门设有收藏室,可提升为税务博物馆,而且利用部门闲置的办公楼做展馆,设置一个开放日让市民前往参观。”

  梅州民间收藏界更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郑桓江建议:“政府要充分发挥民间收藏家协会等民间团体的力量,发动有实力的收藏家,通过借展或低成本收购等方式,把来自民间的丰富藏品整合起来,用于建立分门别类的专题博物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