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到文化再到文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良渚论坛创意无处不在,这盏灯的题目叫《无》。

说起良渚,很多人就会想到带着几分神秘的良渚文化,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一举把杭州城建史推到5000年前。

去过良渚,你会发现,良渚离杭州很近,与杭州无缝相连,这个神秘的地方还是杭州城北的一个美丽乡村、田园城镇,不仅有良渚遗址,更有杭州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离杭州最近的森林公园(东明山森林公园),还有一个个生态休闲园。

10月27日,2011良渚论坛系列活动拉开序幕,率先登场的创意作品展,将余杭本土的文化与世界接轨,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良渚论坛今年大变身

从专业走向全民参与

良渚文化,是余杭乃至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良渚,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良渚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古城、村落、作坊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北部,是良渚文化的核心保护区域,区域内良渚文化遗址点有9个。其中,瑶山遗址、塘山遗址、荀山遗址等为良渚文化重要遗址。

2008年,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领域中有关国际关注、国家关切、地方关联的议题提供多方对话和交流的高端平台,良渚论坛首度开启,随后以每年一到两次的频率,持续到今。

开始,良渚论坛强调的是“文物”,向世人展示良渚的“文物”价值,让更多人知道良渚玉器、良渚遗址,知道历史曾经有过“良渚文化”。

随后,良渚论坛逐渐转向“文化”。良渚玉器不仅是玉器,它还蕴含着先民们原生性、独创性、开拓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着江南文化的特征。

到了今年,良渚论坛不再是开几个研讨会就结束的专业论坛,它与文创产业紧密联系:企业家在这里寻找商机,设计大师在这里寻找灵感,市民们更可以全民参与系列节庆活动。

“从远古文物走进现代文化生活,良渚文化的雏形正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余杭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劳晓萍说,良渚论坛在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实现了古老文明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全新的商机、全新的创意和想像,也让现代人对良渚文化有了新的理解。

以杭州品物流行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成立仅仅几年立足于余杭的小公司,目前已经20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公司创始人张雷坦言,创业伊始就看中余杭良渚独有的文化气质,在他眼中,设计展让人们了解余杭的传统、现在和未来。

论坛历时两个月 精彩活动木佬佬

良渚论坛今年是第七次开启。

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今年的良渚论坛将历时两个月,余杭旅游、农业、乡镇街道等很多部门,都加入了进来,共同推出九大活动,是历届论坛中历时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九大活动是:2011良渚论坛·全国旅游高峰论坛、都市农业体验行、中华文明探源、玉石雕刻精品展、创意作品展、精品玉器拍卖会、中华玉文化中心年会、良渚街道分会场活动、瓶窑街道分会场活动等九大项目。

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体验创意农业、逛博物馆、看遗址、观展览、参加拍卖会,来一次古城发现之旅、艺术体验之旅、生态休闲之旅。

开幕当天,“余杭,因设计而改变”创意作品展在良渚玉文化产业园展出。

自发现杭州良渚遗址以来,良渚被中国人视为史前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活标本,创意无处不在。

一张普通的宣纸可以糊成椅子、巨型桌子、雨伞,创意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就一把纸质的椅子,可以卖4000多元甚至更高价,听起来有些奢侈,但却备受艺术馆、博物馆等买家的喜爱。

传统和未来交融的魅力到底有多大,还是自个儿去看吧。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