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藏家——雅昌藏友“智航居士”

  智航居士:雅昌艺术网藏友,2004年注册。收藏以明清书画为主,著有《夏昶墨竹精品卷》、《赵熙胡薇元的翰墨因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智航居士家中一角(图片来自雅昌艺术网论坛)


  收藏从低做起


  每年的春、秋拍,智航居士(网名)频繁往返于各大拍卖行,尤其是北京的几家拍卖公司,智航居士更是常客。访谈的地点就约在北京保利四季(第16期)的拍卖现场,我们见面的前一刻他还在现场等待一张早已看重的拍品,这次拍卖会,智航居士又收获了四五件藏品,也算是满载而归。


  智航居士本姓韩,重庆人,是一名书画收藏家,查询他的网络ID,于2004年注册,如今已是雅昌艺术网论坛的资深藏友。韩先生自幼喜爱书画,从父辈那里亦得到很多知识,年纪稍长些,便拜见江友樵、许伯建、徐无闻等先生,并在江友樵先生身旁多年,多得教诲,视为尊师。虽绘画上没出什么大的成绩,但是耳濡目染,韩先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很多,懂得什么样的画是一张好作品。


  韩先生1994年便涉足收藏,由于资金等问题,起初只是收藏重庆乡贤的作品,因为价格很便宜。由于重庆当地的文化氛围较弱,当地收藏还是以近现代为主,这也为韩先生的收藏创造了条件。韩先生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自己的收藏足有四、五百件,收藏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乡贤的作品,如郭沫若等川籍艺术家;一是古代书画,主要是收藏乾隆以前的书画为主。虽然偶尔也会做艺术品的生意,出售自己的藏品,但那也仅仅是以藏养藏的手段,用韩先生的话讲“真正的藏品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韩先生说“收藏,就是要真心的喜欢一件东西,不能因为钱或者是某种利益关系,而是纯粹的喜欢,如此才能享受到收藏的乐趣。”


  韩先生回忆,自己收藏的第一张古画是乾隆年间重庆乡贤的一件作品,以几千元的价格入藏,时至今日,收益率至少十倍以上。古画尤其是宋元时期的书画,鉴定很困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然而韩先生对古画收藏一直很有信心,由于自己的收藏经验加上多年来对古代书画的学习、研究,韩先生认为古代书画收藏与投资的风险都低于近现代和当代书画,“古代书画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积淀,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被公认的,即便是地方上的小名头,也很容易被市场认可,而当代书画家,主要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古代书画前面有两道防火墙——近现代和当代书画,所以风险相对较低,即使是老仿,画的到位,历史和艺术价值也是稀缺的。”韩先生这次以19万竞得明代中早期一张无款作品,价格仅是当代名家的冰山一角,但其画面效果好,艺术价值也值得肯定,韩先生认为虽然不是名家,但仍值得收藏。


  从五、六年前的第一次接触拍卖,如今韩先生开始喜欢在拍卖场上买东西,他认为拍卖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渠道,同时也因为重庆玩古代书画的藏家较少,缺少交流的机会,通过拍卖,选择面更大,机会也更多,偶尔还能捡到漏。


  收藏要用心听  用眼睛看


  凭借多年的收藏经验与市场洞察力,韩先生对秋拍的书画市场依然看好,他认为中国人均GDP刚刚达到文化消费的水平,很现实的比喻:中国人很简单,当吃、住、行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以后,只能更深层的享受生活,那就是文化消费,而中国才刚刚起步。


  2009年秋拍以后,中国的书画以亿元为计量单位,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拍品的价格上,一味追高。韩先生一语道破:市场上几件古代书画过亿,大家认为书画的价格太高了,这是由于接收信息的方式造成的。这些人是用耳朵买东西,而不会用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到哪个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如何如何,就觉得谁是市场热门,应该买热门作品收藏,但是没有弄清楚作品的好坏,或者是缺少作品价值的引导,造成了市场的追风现象。“拍卖行陷阱很多,鱼龙混杂,要么是漏,要么是药,出入拍卖行的新手,一定要多几个圈内的朋友做引导,这对于快速进入收藏圈很重要。收藏是一个圈子的游戏,而今天这个圈子,有太多有钱的老板进来,出手很阔,几千万的东西入手,结果全是大新活,主要还是因为功利心太重,刚进入收藏圈不久,就想捡漏,缺少真正圈内人的把关和裁判。一些玩收藏多年的藏家,一年四季奔跑于各大拍卖行和古玩市场,多年的积累,还遇不到一次“捡漏”的机会,为什么一个新人会如此幸运呢?很多人自认为很聪明,但是收藏和做生意不同,不能完全复制,收藏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和实践的积累。“ 


  捡漏和打眼


  不论艺术市场如何发展,艺术品的价格高到什么程度,市场上依然有漏可捡,但需要足够的收藏经验和决断力。今年4月,韩先生很幸运地“捡”到一张文征明的书画作品,当时在某拍卖公司的网站上看到一张文征明的作品正在预展,起拍价仅7、8万,韩先生即可动身飞去上海预展现场看实物,老装裱,画得也很好。当时就决定竞拍,最后以14万成功拍下。回到家查询资料,竟然还有著录,很幸运捡到一大漏。所以说捡漏的机会不是没有,只是需要具备足够的眼力和魄力。


  几乎每个涉足收藏的人都曾教过一定的“学费”,只是多少的问题,韩先生也不例外。收藏初期,韩先生因一张王文治的书画而打眼,由于是在晚上,第一眼看上去很好,装裱也是古代的做工,以几千元买下,过了几天发现,那张东西是印刷品,而且还是木刻水印,恍然大悟,古代也有印刷品……


  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韩先生不断将藏品更新换代、升级,淘汰掉初期低档次的藏品,形成良性循环。韩先生告诉记者:收藏最重要的是要有品位,崇尚文化,保护文化。一幅藏品入手,韩先生总是做最好的装裱,将其保护起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