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秋拍知多少】20世纪艺术大师精品汇——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先后留学日、法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被国际美术评论界称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研习西画的目的是回归东方。在人物画方面,他第一个将表现充分的人体引入,强化人物形象的力度,刻画人物个性和深遂的内心世界,其创作的《愚公移山》讴歌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徐悲鸿为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呕心沥血。培养了作为现今中国美术教育骨干力量的大批优秀画家,被世人誉为"画坛伯乐"。
徐悲鸿《胡姬花》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徐悲鸿的花鸟画主张“以写实主义为出发点”,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他对西画塑形技巧和解剖、透视学有着精深的把握,对“写实”与“写意”取辩证观,以西画体、面关系与中国画笔墨相结合。
香港佳士得此季拍卖将为藏家带来徐悲鸿的设色纸本作品《胡姬花》(估价:港元2,500,000-3,500,000/美元330,000-460,000)),该作运笔流畅、构图巧妙,画面设色清丽,渲染雅淡中见娇艳,将西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
胡姬花在画家的笔下丰盈绽放,摇曳轻扬,曲尽丰神,极尽胡姬花之媚美。徐悲鸿在胡姬花的形态上结合白描与写意,色彩上运用了明暗对照,逸笔草草却不飘不燥,充分刻画了胡姬花的灵秀飘逸,格调高雅。
徐悲鸿较少画花卉,此幅鲜见于拍场的《胡姬花》,意到笔随,令整个画面洋溢着浓浓的文人气息,实属徐悲鸿难得的花卉逸品,相信定将吸引广大藏家的热切追捧。
´,´
翰海2011秋季拍卖会 庆云堂书画专场
徐悲鸿(1895-1953) 奔马图 设色纸本立轴 1944年作 72×48cm
本幅:士骐贤兄惠教。卅三年春初,悲鸿,贵阳客中。
钤印:徐、悲鸿之画
诗塘:(郭沫若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一九五四年,士骐嘱以悲鸿语题悲鸿画,郭沫若。
说明:上款人士骐为著名书画家许士骐。许士骐,安徽歙县人。擅山水及书法。山水宗荆浩、关同、李唐,花鸟法林良、吕纪。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师从粉画大师李超士。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新安画派研究会顾问,上海杨浦区政协副主席。
“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
这是徐悲鸿的艺术观。他有许多作品不仅仅是带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更让人们心灵得到升华与震撼。“位卑未敢忘忧国”,那《愚公移山》与《田横五百壮士》中有着庄严崇高的精神,象征着他号召着在众多强虏面前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哀民生之多艰”,《巴人汲水》与《放下你的鞭子》有着落泪的悲悯,而他的奔马图,则是觉悟中龙的传人的缩影,见证着落后了几百年的古老华夏民族重新崛起。以高超的技巧与深邃的意境激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并激励着我们向人生的更高境界进取。
这幅奔马图,先以大笔挥洒画出在风中飞舞的马尾与马鬃,再画头、全身以至马腿。仅能力。在他画马的实马的额鼻部用一道白粉提亮,整个身躯全靠墨色的干湿浓淡来凸显出层次结构,马肚用粗笔勾勒,显示出它的肌肉紧绷。马蹄下的草是浅到极致的赭石色,以示前路平阔无阻,更显马蹄轻捷。只见马儿拔地而起,勇往直前。
他使已酣睡了千年的骏马重新焕发了“骨力追风,毛彩照地”的英姿。题跋的诗句意气风发,与骏马的器宇轩昂相得益彰,可称是点睛之笔:“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一诗句首次题款是在1951年,徐悲鸿自题于骏马图。而本件作品中,它是由画家的友人许士骐请郭沫若题写于徐悲鸿去世后的第二年,友人借此表达对他艺术人生的纪念,因为诗句表达了画家平生最大愿望实现的喜悦。
新安画派画家许士骐,安徽歙县人,擅长于绘画、吟咏,所作富有诗情画意。早年与潘玉良等同为上海美专最早的学生,留学法国时结识了徐悲鸿;之后他又赴德国学习艺用解剖。归国后,先是应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建筑系教授,建国后由郭沫若推荐任中央卫生部医学模型制造厂厂长,足见他们间私交极深。
这件拍品本是当年徐悲鸿画赠好友许士骐的,现又直接得自于许家人手中,来源可靠勿容置疑。而在我们所见过的徐悲鸿奔马图当中,这是唯一一件有郭沫若题款的佳作。更显弥足珍贵。
´,´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1951年作 150×250cm 保利秋拍
钤 印:悲鸿之画、作新民、吞吐大荒
款 识:九州无事乐耕耘。
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1951春,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堪称史诗的一件作品,其名称频繁见于徐悲鸿传记报道,其身影也不难在各类徐悲鸿图录画册中觅得,此作原为郭沫若故居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另外一件是傅抱石的《丽人行》。此二作于1994 年、1996 年流到市场。现《丽人行》渺无踪迹,《九州无事乐耕耘》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徐悲鸿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近现代书画目前出现的最重要的作品。此作将于12 月现身保利秋拍,这件徐悲鸿和郭沫若友谊最珍贵的见证将重新露面。
《九州岛无事乐耕耘》是一幅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就题材而言,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如作于1950 年的一幅曾由黄养辉收藏的《农民》油画,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另外,牛是徐悲鸿特别钟爱的题材,这同样源于其乡土情节,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如作于1935 年的《春之歌》。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与之前古人的图式是完全不同的,徐悲鸿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其造型和笔墨都因画家个人独到的生活感受而别开生面,与传统图式的风貌迥然不同。
画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乃取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则,但弱化了远景的描绘,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进而使视觉焦点仍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右侧是一棵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型向上生长,不过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从而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队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另外,一些细节的设置十分巧妙,比如农民腰间的烟袋、新式的双铧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画面的趣味,一方面使此作具有时代感。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柳树的主干以重墨写出,既表现出了树干的粗糙质感和沧桑效果,亦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整幅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乃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
《九州岛无事乐耕耘》的款识中提到的“第三次和平大会”,即“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其一共举办过三次,即一次会议、二次会议和三次会议,分别在1949 年、1950 年和1951 年举行。徐悲鸿本人就曾参加过第一次会议。1951 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三次会议后,4 月9 日,其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并获得了金质奖章。此画作于1951 年,当时正值郭沫若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归来,也正是朝鲜保卫战惨烈进行之际,我国的大批优秀儿女在抗美援朝中厮杀。此画一方面是徐悲鸿对郭沫若获此殊荣的庆贺,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款识上提及的欧阳永叔,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九州岛无事乐耕耘”一句出自欧阳修之《寄秦州田元珍》诗:“近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梦回玉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结合诗意和当时中国的国情,故而此作不仅映射出时代信息,且具有象征意义。此幅作品还见证了徐悲鸿和郭沫若之间的友谊。据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回忆,徐悲鸿与郭沫若相识于1925 年,当时徐悲鸿携油画数十幅参加田汉在上海举行的“消寒会”展览,而与郭沫若相见于会场,有恨晚之感。展后徐悲鸿仍回巴黎继续未完的学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和徐悲鸿均迁居重庆,时相往来。抗日战争后期,1945 年,郭沫若有感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自撰《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一文,呼吁成立有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呼吁取消特务组织,给人民集会、结社、出版自由。郭沫若亲自将此文送至重庆盘溪中国美术学院,请徐悲鸿一览。当时徐悲鸿正患高血压未愈,其十分赞成《进言》,立刻签了名,并与郭沫若对酒当歌,郭沫若当时还即兴赋诗一首:“豪情不让千盅酒,一骑能冲万刃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盘溪易水古今寒。”《进言》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蒋介石大怒,蒋的特务头目张道藩随即逼迫一些人撤回签名和登报否认。徐悲鸿也遇到了同样的威胁,如果不登报否认将不保身家性命,但徐悲鸿很坚决地抵制了。这件事使徐悲鸿和郭沫若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1946 年,徐悲鸿和廖静文和在重庆结婚时,郭沫若便是证婚人,他还写诗一首赠送:“嘉陵江水碧于茶,松竹青青胜似花。别是一番新气象,盘溪风月画人家。”解放后,徐悲鸿和郭沫若两家人往来更多。1949 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布拉格召开,郭沫若是团长,徐悲鸿和许多文艺界人士均出席了。1953 年,徐悲鸿不幸患脑溢血逝世,周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郭沫若则亲笔书写了“徐悲鸿纪念馆”的牌匾和八宝山徐悲鸿的墓碑。《九州岛无事乐耕耘》见证了这两位爱国文人之间的珍贵友谊。1951 年,这件作品完成后,徐悲鸿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郭沫若当时住在北京西城大院胡同,此后其一直将此画挂在家里。郭沫若去世多年后,其家属仍然珍藏着这幅画,直到1996 年从拍卖会上流入民间收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