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粮到卖画-黑土地“种”文化助农民致富
10月26日,吉林省东丰县农民赵广贤刚帮家里收完玉米,便忙起了自己的副业——农民画。这种东北黑土地里“种”出来的乡村艺术,正帮助当地越来越多农民找到致富新路。
赵广贤今年50岁,是东丰县南屯基镇红榔头村农民,家里种10多亩玉米。干起农活来,她一点不含糊,插秧、打药、收庄稼,样样都行,骨子里透着东北农村妇女“风风火火”的性格。然而,拿起画笔,她却像变了一个人,安静而细腻。
赵广贤粗糙的手握着画笔,在纸上认真描绘,不一会儿,一幅农民画便展现雏形。“我画的是秋收的场景。”在赵广贤的画里,金灿灿的田地与五彩的丛山相映成趣,犹如童话世界。
东丰农民画是土生土长的乡村艺术,根植于东北古老的剪纸、彩棚画艺术。上世纪70年代,由于宣传画盛行一时,东丰县一些爱好绘画的农民便在闲暇时间进行创作,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这些农民画具有浓郁的关东风情,被誉为“关东艺术奇葩”,东丰也因此得到“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美誉。
随着农民画的声名远播,更多农民加入其中。如今,农忙时扛锄种地,农闲时提笔写意,已成为东丰县农民的生活写照。截至目前,当地农民绘画创作队伍累计达到5000余人,其中骨干画家近400人,知名画家40余人。
赵广贤就是在同村农民画家李俊敏的带动下,加入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开始跟人家学画画是图个消遣,现在画画已成为生活不能少的一部分。”她说。
赵广贤介绍,一幅16开纸大小的农民画,除去前期构思时间,四五天便能画完。这样一幅画,一般能卖几百元,好的作品甚至能卖上千元,收入十分可观。“农闲时动动笔头,就能赚上1万多元。”
如今,在红榔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农闲时搞农民画创作。一些农民还通过画画发家致富,转行当起专业画家。
刘振启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是地道农民,如今已是当地知名画家。“画画让我进了城,买了楼,开上车,现在我还办了自己的农民画工作室。”他说。
刘振启和家人现在都从事农民画创作,每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我们的画不愁卖,好多外地画商都来买。今年,我们还接到了新加坡画商的订单。”
为何农民画如此受欢迎?刘振启认为,农民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源于农民真切的生活。“我们画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画里面有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赵广贤则认为,农民画这门农民原创艺术能得到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东丰县从2004年开始将农民画作为当地重点文化产业加以扶持,连续出台《农民画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农民画人才奖励办法》等措施,并对投资农民画产业给予政策支持。
为了让农民画“后继有人”,东丰县先后成立了东丰农民画院、东丰县农民画骨干作者创作培训基地,并在全县中小学校开设农民画课程。
在农民画家“最薄弱”的销售环节,东丰县采取“画家抱团闯市场”的方式,创立农民画品牌,注册“鹿苑”农民画商标,实行政府管理、私营运行、市场整体运作的模式,帮助东丰农民画打开销路。
此外,政府还为农民画家牵线搭桥,推荐他们参加展览,开办画展,增加名气。截至目前,东丰农民画已有27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20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450余件作品被世界多国知名美术馆收藏。
不久前,东丰县投资5000多万元创办的东丰·中国农民画馆正式开馆,展出了1500多幅当地农民原创作品,赵广贤和刘振启的得意之作也在其中。指着墙上的作品,刘振启说:“黑土地不仅能种出大豆苞米,还能‘种’出文化,这文化的果实不仅惠及咱家,还将惠及万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