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强遏制西沙水下文物盗采

  在中国西沙群岛清澈的海水下,散落着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宝藏,引起了盗采者的觊觎。近年来,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以遏制、打击对西沙水下文物的盗采。


  西沙群岛有“南海明珠”之称,在这些岛礁的水下,还有另一种珍贵的存在——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宝藏。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暗礁错综复杂,许多往返船只葬身海底。


  经过漫长的岁月,古代海上商船所载的许多货物都被不同程度地腐蚀,今天能见到最多的水下文物是陶瓷器,外销瓷器最多,还有数量不少的金银器、铜器、石雕和少数漆器。这些文物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动的重要见证。


  黎吉龙是海南省首批水下文物考古者,对西沙水下考古知之甚多。他介绍说,西沙海水清澈,在许多岛礁周围,站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海中散落的文物,有的遗址距离海面只有几十厘米。“一眼可见”的宝物也吸引着盗捞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或雇佣船员,或亲自下海,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潜水探摸等手段,非法开采西沙水下文物。


  “每次下水都会发现新的文物点,但也有伤痕累累的盗坑。”黎吉龙说,去年和今年,考古队员在西沙发现许多明显带有人工痕迹的深坑,是不法分子利用小艇的螺旋桨找寻瓷片留下的,这种方式对水下遗珍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坏。


  今年4月,文物执法人员在海上巡查时,现场抓获6艘正在盗捞水下文物的小艇,没收9袋共1400多件“海捞瓷”,不远处的3艘大船见到执法人员立即作鸟兽散。


  执法人员拍摄的视频显示,渔民实施盗捞的小艇上摆着红色的蛇皮袋,打开袋口,里面堆满了破碎的古代瓷器,甲板上也散落着碎片。执法人员潜入水底拍摄的画面显示,礁盘上已被盗捞得空荡荡的,很难看到瓷片的踪影。


  类似的盗掘活动时有发生,有些沉船遗址的中心区域已被盗掘一空。据了解,西沙水下文物盗掘不是偶然的行为,它已演变为投资、盗掘、销赃一条龙的非法盈利活动链。一些收购商经常到海南渔民中间搜集“海捞瓷”,以前只收一些完整的盘、罐、碗一类,如今连破碎的瓷片也价值不菲。


  据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介绍,今年4、5月间,海南省文物局举行的一次文物保护巡查发现,西沙48处水下文化遗存中,每一处遗存都被盗掘者染指,有些沉船遗址和遗物点的中心区域基本已被盗掘一空。


  专家表示,南海水下文物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它不光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传播友好往来的文化之路,这条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开展南海水下文物保护和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从1998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对西沙文物采取抢救性挖掘措施,已运回万余件文物。国家文物局及海南、福建等省文物部门一直在研究保护水下文物的有效方法。  海南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水下文物考古基地”的建设,打造南海水下文化遗产重要的宣传、研究和展示平台。


  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水下防护系统——西沙水下文物“无人值守”也将于“十二五”期间实施,这项系统通过在水底安装报警、警告、声波驱逐系统,形成报警数据传输到岸,据此实施巡查和查处,以达到整个区域内环境大监控的目的。


  业内专家指出,水下文物保护仍然面临着管理经费缺乏、协调机制较差、地理位置偏远等困难,对监管构成了很大挑战。西沙海域广阔,要想有效遏制水下盗捞,还需要多部门互相配合,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