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为不要剑走偏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公益行为艺术呈上升趋势,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广场、公园、地铁口,经常能看见这类活动的身影。但这类行为艺术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网友在“艺术”与“抽风”之间激烈辩论着。


  其实,国人对行为艺术早已不陌生。这些年,它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原因在于它与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尤其是一些以裸体、血腥、暴力甚至恐吓方式出现的极端作品。但是,行为艺术反映了公众思想的进步,公益主题的行为艺术更是有积极社会意义。陈丹青就曾说过,行为艺术“谁愿意做就让他去做,只要不犯法”。


  不过,以公益为名头自称艺术的,未必都是公益行为艺术。首先,艺术是有一定标准的,行为艺术也需要“有意味”,具有艺术的深刻性。艺术当然可以裸体,但如果以为只要脱光了就是艺术,那岂非人人都可以“搞艺术”,脱衣舞演员就是最杰出的行为艺术家?


  别忘了,艺术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宣传。事实上媒体就曾报道过,有人利用行为艺术做公益宣传,被质疑为个人炒作。而更多的所谓公益行为艺术,在活动进行时和结束后,都没几个人关注其主题,只给大家留下另类和混乱的印象,这样的“艺术作品”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极大的悲哀。


  不妨将公益行为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艺术家创作的,一类是公益组织、公益人士做的。很显然,前者主要的追求在于艺术成就,公益只是其创作主题之一。这样的公益行为艺术,更接近传统艺术。但从公益行为艺术的产生与初衷来讲,它并非社会最需要的。


  其实,富有特色的公益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行为艺术,比如“多背一公斤”、“微博免费午餐计划”等,不必为艺术而艺术,刻意剑走偏锋。(来源:深圳商报)


  公益行为艺术惹争议 “抽风or艺术”?


  近日,由60名漂流健儿驾乘的30只无动力小艇到达湖南岳阳,在过去的18天中,他们从湘江的源头灵渠开始,至岳阳结束,全程817公里——这是一场湘江全流域漂流大型环保公益活动。


  在此过程中,民间力量也自发地参与其中:在各重要县市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高校学生自发地参与宣传环保,用多种行为艺术提醒市民污染环境的危害性。湖南80后新锐艺术家唐祥飞在株洲段欢迎仪式上,现场即兴创作人体彩绘作品《哭泣的母亲河——湘江》,作品赢得了关注,却也惹来了非议。在大众公共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不大符合审美习惯的新型艺术……详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