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雕塑要有公共精神
传统雕塑与宗教、原始信仰相关,放置在带有纪念性、祭祀性的庙宇、殿堂、陵墓。雕塑是要把人的思想观念具体化、永恒化。后来,雕塑开始世俗化,逐渐进入艺术审美领域,甚至成为收藏品。到了现在,雕塑已经离开了建筑,离开了依附的对象,而与建筑环境产生新的关系。
现在,中国城市化建设很快,很多地方需要有能体现文化精神内涵的东西,仅仅靠建筑是不够的,还需要公共雕塑的介入。但这种雕塑,不同于以往雕塑的创作目的、观赏方式以及同周边社会的环境关系。
人类进入现代民主社会以来,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公共资源的分享,使艺术家的创作进入到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来。公共雕塑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小到承担地标(landmark)的作用,大到可以成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的一种标志或符号。
当代公共雕塑要有某种精神指代,通过雕塑达到情感、理念的共识。雕塑除了要有审美功能和文化含量,还要与当下需求发生关系。作为交流和表达的媒介,公共雕塑可以调节政府和社会、社区组织、公民的关系。包括公共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福利。艺术平民化、大众化,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借此达到一种和谐。
西方把一些公共雕塑的当作地景建构物,或者景观(landscape)。很多景观从规划到设计就是以人为本,以普通人、纳税人的日常需求为本。中国现在的很多雕塑还只是一个点缀,迎合城市的某个活动,比如一条街、一个新区、一个广场的落成,或者配合一个纪念日、一个旅游节。这种雕塑只是从装饰审美的角度进入社会,与人文生态、自然生态、日常生活密切结合的公共雕塑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西方,公共艺术一般是指在公共空间里利用公共资源为公共社会服务。西方有百分比法:强制性地规定一个建筑工程费用的百分之几拿出来做公共艺术,目的是让城市更有文化。在操作过程中,强调艺术家和公众的参与,能够体现社会的意见需求以及人们的思想。
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如何在社会分配上更加提倡社会正义、社会公平,将这些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公共艺术让更多人分享经济成果?这就需要作品具有公共性。真正的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花了纳税人的钱,把它放到公共空间,还要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参与。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作品遴选机制:作品让谁来创作、放在什么地点、什么题材、投入多少钱、这样的艺术给谁带来益处等等,都要通过民主参与来论证,要有制度保障。(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
2005年12月1日下午4时,艺术家朱成与批评家陈默,在位于成都红星路东升街的沁茗缘茶楼,进行了关于“公共艺术的当代特征”的访谈对话。以下朱成简称“朱”,陈默简称“陈”。
陈:从第五期《大艺术》开始,开辟了“公共艺术空间”栏目。该栏目有一定的学术定向性,将对国内外的公共艺术热点进行关注。朱成先生作为本土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公共艺术领域有过不凡的建树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我们办好栏目所需要的。有幸邀请到朱成先生作为本栏目的客座主持,他不仅将陆续协助我们为读者提供大量的公共艺术资讯,今天还将就公众所关心的相关问题做出回应。首先,我们就“公共艺术”的学术定义向朱成先生讨教,并也想知道目前国内公共艺术的大的走向,以及成都的公共艺术在全国的举足轻重的意义……详情
雕塑,是艺术地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城市的雕塑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品格和城市的未来。国家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城雕兴,这是城市雕塑的主线。
记录文化记录历史
中国城市雕塑百年衍生和兴盛,映射了中国现代都市化由初级到形成规模的演进过程……详情
´,´
近年来,公共艺术——特别是以雕塑为媒介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这种可喜的景象使我们感受到了雕塑事业的兴旺与繁荣,我们雕塑家们为此深受鼓舞,因为这毕竟是中国雕塑事业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好形势。
但是在欣喜之余,对于公共雕塑艺术创作中的问题也还是很有必要不断进行总结,以便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和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近年来,各地所组织的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雕刻大赛和创作活动频繁举行,比如长春、天津、北京、杭州、惠安等地均举行过多次有关公共雕塑艺术的创作活动,这其中也曾产生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成绩不容抹杀。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脱离大众,缺乏公共性……详情
在忙忙碌碌的大都市里,我们用双脚阅读它的风情。城太大,我们太小,读不完的地方,夹一枚“书签”,下回继续。在上海,我们通常是记两个路名,或附近有名的地标。而在日本,你肯定能找到一个吸引你的街头雕塑,把它作为下次阅读的起点。
“躲进去”还能“跳出来”
日本的大多数城市和上海一样,人口稠密,空间资源极其珍贵。在都市空间日益高架化、地下化的今天,日本的城雕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里玩起了“躲进去”、“跳出来”的创意游戏。
用平视角度欣赏的城雕越来越少见,而从仰视、俯视角度设置的现代雕塑成为“大势所趋”。这些作品很少采用与周遭色调反差极大或纯度很高的颜色,使它们得以低调地隐匿在高楼中间,无“喧宾夺主”之嫌,不易产生拥挤感。但当人经过时,它们却冷不丁跃到我们面前,以其独特的构型,令欣赏的目光久久逗留……详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