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中华民国大总统孙奖奖章-国中有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枚刻着“中华民国大总统孙奖”的银质珐琅彩奖章,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跨时代的转折: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除了上述文字,它还刻着在其他辛亥革命文物中十分常见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图案。粗一看,内容并无特别,但著名辛亥革命文物收藏家万学工却对它十分珍视。“你仔细看看,上面的国字很不一般。”随着他的特别介绍,记者发现,这个国字很不一般:国字中镶嵌了“民”。据他介绍,这枚奖章是孙中山颁发给其追随者中的有功人员的,像这样独创的“国”字,在奖章中很是罕见,除了这枚,也仅偶然在其追随者颁发的奖章中发现类似效仿。它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以民为本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孙中山在国外。他在美国的报纸上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即绕道英、法,争取外交支持。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抵上海。后来,各省代表在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中华民国为纪元,改行阳历。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表示一定要“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临时政府对外要洗雪清朝反动政府的“辱国之举措”。

在孙中山组阁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革命派占绝对优势,但也吸收了一些旧官僚、立宪派。在9名国务部长中,同盟会员3名,他们是陆军总参谋长黄兴,外交部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其余6名国务部长中,有旧官僚2名,立宪派2名,自由派专家2名。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公民有人身、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通信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和权利,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政令。在外交上,表明“得与世界各邦敦平等之睦谊”,加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在经济上,废除清代的苛捐杂税,保护民族工商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 “公民道德”教育,废止小学读经。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