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专题陈列展相关展品
2011-10-08 13:31:19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凤形佩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
最大径4.7、厚0.6-0.7厘米
1955年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出土
此器团凤形,镂空透雕,首尾相接。两面纹饰相同,凤首有勾形长冠,圆眼,尖喙,肩连双翼,尾部分为双叉,尾根上方琢一圆孔。此器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雕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凤的神鸟形象。商代晚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在造型、风格、纹饰的雕刻手法上都与之极为相似,只是呈较舒展的弧形,犹如团凤拉伸开来的效果。

鴞
商王武丁时期
高8、宽4.2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圆雕鴞形,站立状,头部有双角相连,正中钻一个圆孔。大勾喙,斜伸前方并向胸内弯卷。双翅紧贴于背部,正中雕刻脊齿,双腿及宽尾支撑身躯,双足粗壮并雕出四爪。双阴线雕刻纹饰,腹、翅饰翎羽纹,全身饰勾云纹。鴞面的喙部被极度夸张,粗腿和大尾羽也别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商代的玉凤,凤首多加羽冠装饰构成神鸟形象,而凤身则与同时期的玉鴞形态近似。

骑兽人形佩
战国中期
高2.6、长1.8、宽0.9厘米;
1957年河南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骑兽人形佩
战国中期
高3.4、长3.4、宽1.4厘米
1957年河南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
器圆雕,兽均作虎形。一件虎四足前伸,背部雕刻一童子,仰首,头顶梳偏髻发式,双手紧握兽耳,曲膝骑伏于兽背上。兽身中部有纵向圆透孔。另一件虎呈低眉伏首状,童子双腿屈膝,双手前伸执兽双角。从人头顶至兽腹底部纵贯一圆孔。远古文化中不乏人兽合体形象,应与当时的神话或宗教相关。良渚文化神徽形式的神人兽面纹,图案上方为戴羽冠人像,下方为兽面,有圆眼和獠牙大口,底部有爪等,象征着神人骑兽纵横穿梭的情形。骑兽人玉佩取材和构图原则与神人兽面纹相同,表现驭虎乘风的神异气氛。两佩同出土于墓道内接近墓室一端的乱土中,似乎成对设置作为墓道内的特殊陪葬器。

螭食人纹佩
战国
长6.2、宽3.8、厚0.4厘米
器片状,镂雕,两面纹饰相同,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中部雕刻一只蟠成圆环形的螭,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内填饰阴线纹。螭拦腰咬住一裸人,并一爪抓臂,一爪抓腿,似乎正在将人吞噬。在螭的左右,分别镂雕一个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有类似的虎食人形象,被食之人与本器相同,神态安祥,毫无惊惧和挣扎之状,应该与当时的宗教神话有关。

莲形簪首
宋
长6.9、宽3.9厘米
器双面镂空雕刻一枝莲,由叶、果实和花组成。折枝花是宋金时期玉雕工艺的创新题材,花枝交错、翻转掩映,形成多层次和立体的效果。从器型看,此可能是簪首,底部嵌于金银材质的簪体。

狮蛮纹带銙、铊尾(7件)
元
桃形銙:长5.8、宽5.4厘米
方形銙:长6.8、宽5.9厘米
铊尾:长10.7、宽6厘米
狮蛮纹即胡人戏狮纹,早在宋代就出现在官员的带銙上,代表品级尊卑。后使用范围渐渐扩大,元明时的戏曲和小说里常常提到“狮蛮带”。这几件带饰采用留边剔地的雕琢方法浮雕人物与狮子,神态各异,但又相互呼应。桃形和方形的为銙。铊尾为长方形,左右两端一边平直,一边弧形。双铊尾带自宋代渐流行。

龙首
唐
长6、宽1.7、高1.9厘米
责任编辑:maggie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