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及其篆刻赏析
编者按:
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艺术如日月星辰,令人仰止;但研究他的篆刻艺术文章鲜有刊发。罗随祖先生从事文物工作30余年,治学严谨、客观。其对齐白石的研究,始见于湖南人民出版社《齐白石全集·篆刻编》。近闻又有新作《新发现的齐白石篆刻》及《再论齐白石及其篆刻》等文章,我刊将予连载刊发,以便读者对齐白石及其篆刻,有更深入、详尽的剖析了解。今先分期刊载其前编《论齐白石及其篆刻》,以飱读者。
齐璜白石先生,是一位对中国近代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一生勤奋刻苦,自学成材,植根于湖南的民间沃土,朴实多产。对于自己生长于斯的湘潭,怀着深厚的情感。他从未回避自己的乡土出身,他的长寿使之能够完成自己的“衰年变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一位非常幸运的艺术家。在近60年里,不论是画册的刊印还是研究专著、文章,乃至于报刊等媒体的报道,齐白石都广为大众所熟知。他生活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亲身经历了清末、国民政府、日伪统治及新中国这样四个阶段,故而他又是一位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传奇人物。
对于齐白石的艺术作品,历来颇多争议,誉之者称其独步天下;贬谪者则不屑一顾。但其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勤奋,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勇于创新,力争突破自我束缚的变革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则是任何人都公认的。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成就曾向弟子胡絜青说过:“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见《齐白石谈艺录》)。而很多人则持相反的评骘。黄宾虹则认为:“齐白石画艺胜于书法,书法胜于篆刻,篆刻又胜于诗文(见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综观齐白石艺术创作成就,绘画与篆刻成就最大,而篆刻又最具独特的面貌,个性鲜明,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同治三年),逝于1957年9月16日,在世94个春秋。他的篆刻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从黎松安、鲸安始学篆刻起,至1949年为毛泽东、王朝闻、吴作人、李可染刻印止,时间跨越54年。在这50余年期间,以1919年定居北京为界限,在地域上可分为湖南与北京两地。若以“齐白石篆刻”论,前者是其“积淀、摸索”,而后者是其“创造、产出”。白石晚年由于目力日衰,篆刻数量骤减,同时面貌也大不如前。其实从1944年他84岁(自报虚龄)朱屺瞻拓成《梅花草堂白石印存》以后,则多以写篆书代替刻印了。
齐白石与许多篆刻名家相比,篆刻起步较晚,作品前后变化很大。但创作勤奋,所遗作品数量巨大。其在继承前人艺术创造和独立开创自家面目方面,经过师法众家,临摹仿效,辛勤探索,自立面目的过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1.齐白石艺术的积淀与成熟过程,是由民间艺人向文人画家演变的过程。由此决定了他在篆刻方面不断的学习、临仿以至完善,直至衰年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面貌。
2.齐白石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塾师教育,故而较少地受“成法”的限制。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方面,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又不落故人窠臼。因无“师承”的羁绊,有利于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
3.齐白石早年做雕花木工,虽然篆刻起步较晚,但由于有手工艺基础,摹仿力强,加之勤奋,因此形成了成熟期的篆刻,面貌上雄悍直率,具有阳刚之美;同时藏巧于拙,重视细节的雕刻,不经意处他人又难以企及。
4.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变化与成熟,直接影响着他篆刻的审美取向,其书法不但与篆刻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在风格上也有高度的一致性。书法笔画的安排严苛似印面布局,这是其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
齐白石的篆刻如果从其34岁开始计算,至他84岁以后,刻印的数量骤减,至90岁(1950年)基本不见刻印了。在这50余年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34岁至43岁,刻印启蒙于黎松庵、黎鲸安,主要仿摹丁黄的浙派,由此进入篆刻艺术的世界。
2.43岁至57岁之前,弃丁黄而摹赵之谦,见《二金蝶堂印谱》,心追神往,亦步亦趋。
3.57岁至66岁之间, 取汉隶碑的篆法,借赵的章法,努力摆脱摹仿, 随着“衰年变法”开创自己篆刻的面貌。
4.66岁以后,又参以秦汉权量铭文的意趣,不断锤炼,至72岁达到高潮,最终完善了自己大刀阔斧,直率雄健的篆刻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还有重要的一点:他治印从未曾于许慎《说文解字》或文字学方面下过工夫,更未上溯到商周的金文。这与赵撝叔、吴缶庐甚至陈师曾,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倒是与其自己的诗文有某种“相通”之处。他仅将篆书当作一种艺术化的字体,“不求甚解”。故而印文常不合于“六书”的篆体,甚至以僻字、俗字入印,标榜“自我作古”。这在当时一方面是受清代民国时期匠艺的影响,取《康熙字典》之中的孤僻字,只取其古简,不求其因委;另一方面正是齐白石张扬个性,将民间文化中的率真、拙丑气息带入其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
齐白石篆刻的源流
齐白石对于自己篆刻的发端,曾在《白石老人自述》34岁时叙述: “前二年,我在人家画像,遇上了一个从长沙来的人,号称篆刻名家,求他刻印的人很多,我也拿了一方寿山石,请他给我刻个名章。隔了几天,我去问他刻好了没有,他把石头还了给我,说:“磨磨平,再拿来刻!”我看这块寿山石光滑平整,并没有什么该磨的地方,即是他这么说,我只好磨了再拿去。他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再去问他,仍旧把石头扔还给我,说:“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我看他倨傲得厉害,好象看不起我这快寿山石,也许连我这个人也不在他的眼中。我想,何必为一方印章自讨没趣。我气忿忿下,把石头拿回来,当夜用修脚刀自己把它刻了。第二天一早,给那家主人看见,很夸奖地说:“比了这位长沙来的客人刻的,大有雅俗之分。”我虽觉得高兴,但也自知,我何尝懂得篆法刀法呢?我那时刻印还是一个门外汉,不敢在人前卖弄。”
齐白石对自己的初始刻印的时间还有“始于二十岁以前(见《白石印草》)”的说法,但据齐白石的从艺经历,以及年谱看是根本不可能的。白石15岁(1877年)体弱多病,不胜农活,父使其拜叔祖齐仙佑为师学粗木活;16岁,改师雕花木匠周之美,学小器作;19岁,出师,仍随师出去做活,当年与妻春君圆房。另据郎绍君先生在《齐白石·篆刻艺术》一书中考证说:齐白石晚年“为《西瓜草虫》一画所作补题,说画中‘天琴琴天同赏’一印,‘系余三十岁为樊山翁刻也’。樊山即诗人樊增祥,白石1902年在西安与他相识时,已40岁。所记时间竟差十年。傅抱石《齐白石作品集·印谱》一书序中,据此题断定白石30岁仿丁敬,‘就刻得很不错了’,亦因之而误。类似情况,还有多处……所以如此说,不过是白石对篆刻年龄的夸张之词罢了”。从历史客观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在此之前,齐白石于篆刻并未曾涉猎过。
1896年前后,齐白石的诗友中,王仲言、黎松庵、黎鲸安(薇荪)等都喜欢刻印,尤其是黎氏兄弟,是齐白石刻印真正的启蒙者。他们常教白石一些方法,而他参用了雕花的手艺,摸索门道。黎锦熙《齐白石年谱·1896年按语》说:“白石此年始讲求篆刻之学。时家父与族兄鲸安正研究此道,白石翁见之,兴趣特别浓厚,他刻的第一颗印为‘金石癖’,家父认为‘便佳’。”
1898年,齐白石36岁,黎薇荪从四川寄来了丁敬、黄易两家刻印的照片赠给齐白石,齐白石开始专拟丁、黄之印。丁敬,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浙江钱塘(杭州)人,篆刻取法秦汉,并吸收何震、朱简等人之长,古拗峭折,方中有圆,以切刀治印,一洗娇柔妩媚之态。黄易,号小松,浙江仁和(杭州)人,篆刻曾师事丁敬,间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淳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为“丁黄”。齐白石由模仿丁黄入手,开阔了眼界,研习愈发刻苦。后来齐白石在回忆这一段往事时,作诗云:“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 (自注:余初学刊印,无所师,松庵赠以丁黄真本照片)。今日羡君赢一著,儿为博士父诗人 (自注:松庵刊印,与余同学,其天资有胜于余,一日忽曰:刊印伤目,吾不为也,看书作诗,以乐余年)。”
黎戬斋有《记白石翁》一文亦云:“家大人(黎薇荪)自蜀检寄西泠六家中之丁龙泓、黄小松两派印影与翁摹之,翁刀法因素娴操运,特为矫健,非寻常人能所企及,……翁之刻印,自胎息黎氏,从丁黄正轨脱出。初主疏密,后私淑赵撝叔,犹有奇气,晚则轶乎规矩之外。”
黎松庵之孙黎泽谕在《齐白石与黎松庵黎锦熙父子》中回忆说:“距当年(齐白石等人在我家)刻印,半个多世纪后的一天,父亲拿出几十方家藏的印章给我看,并对我说:“这里面有些是齐白石老人和祖父等人,当年在咱们家初学刻印时的作品,白石刻的第一颗印章是‘金石癖’可惜已丢失了。”这些印章大多为极普通的寿山石,形状各异。……这些印章有的是名章,有的是闲章,所用字体行、楷、草、篆等,有的无边款,有的有,其中白石刻的约有十来方,边款上有的刻“仿某某,规范否”或“白石曾刻之”等字样。”
“心无妄思”印
齐白石在30多岁时,仿丁黄所刻的印章,如“湘潭郭人漳世藏书籍金石字画之印”,款刻“齐璜刊”三字,朱文方印,是仿丁敬的。更有摹刻丁敬的两方印,一方为“心无妄思”,另一方为“砚田农”(图3),此两印无边款,临仿十分相似,但转折处稍柔滑,印风更觉丰满一些,其后者在印文中将“农”字的写法略作变更,二印石亦略大一些 。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印
仿黄易的印亦有极好的范本,如较早的印章“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印侧有用何绍基体刻的印文释文,后署“丁酉秋”及刻画朱文小印“齐氏金石”。丁酉为1897年,齐氏35岁,此时齐氏在书法上正在临仿何子贞书体。另有一方印是“我生无田食破砚”,印侧有黎鲽庵的边款云:“钝叟有此印,寄老仿之,直得神似,近来以铁书称者,吾家松庵,鲧公而外,他人未许梦见斯种也,戊戌春,三鲽庵获观识此。”此印其实是仿黄易的,丁敬(钝叟)无此印,而只有一印“竹解心虚是我师”,风格与此印相类似。齐白石所刻的这一方印,与黄易的原作相比较,的确十分相像,但改略横长印为稍竖长印,由此字体反而显得瘦长均称,其用切刀的转角处亦比原印稍圆润,另有情趣。综上二印可见,齐白石即使是临仿前人,亦不为方寸形状所限制。其后来主张不为“印奴”,在初入篆刻门径时已有表现,由此亦可窥见白石性格之一斑。
仿摹及取法丁黄的印,还有“黄龙砚斋”“身健穷愁不须耻”“诵清阁所藏金石文字”和“黄金虚牝”等。这一时期,齐白石除取法浙派丁黄外,也曾试仿摹其他印人的风格,甚至视野超出浙派之外,如其所刻“哀窈窕思贤才” 一印,就明显的有何震的印风。这时他在家乡所资参考学习的材料太少,眼界尚未打开。
弃丁黄而转摹赵之谦,是齐白石篆刻发展的一大步。据其《自传》说:他是在1905年(43岁)在黎微荪家,见到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便借来用朱笔勾存,此后就改仿赵之谦了。
有关齐白石钩摹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事,他自己有不同的说法,最详细的叙述是在其《双钩二金蝶堂印谱序》上说:“前朝丙午冬小住长沙,于茶陵潭大武斋中获观《二金蝶堂印谱》余以墨钩其最心佩者,越明年此原谱黎薇荪借来皋山,余转借归借山馆,以朱钩之,观者莫辨原拓钩填也。且刊一印,其文曰“撝叔印谱频生双钩填朱之记”。迄今九年以来,重游京师于厂肆所见撝叔印谱皆为伪本。今夏六月,泸江吕习恒以《二金蝶堂印谱》与观,亦系真本,其印增减与潭大武所藏之本各不同只有二三印而已。余令侍余游者楚仲华以填朱法钩之,又借《二金蝶堂印剩》,择其圆折笔划者亦钩之,合为一本,其印之篆画之精微失之全无矣。白石后人欲师其法,只可於章法篆法摹仿,不可以笔画求之,善学者不待余言。”
启功先生在《启功丛稿·题跋卷·记白石先生轶事》一文中亦叙及他见到齐白石用油竹纸摹《二金蝶堂印谱》和《芥子园画谱》的事, 赵之谦的单刀直切法,对齐白石篆刻的刀法影响甚大,而赵之谦的篆刻艺术比起丁敬、黄易,不但取材广得多,而且有笔有墨,生动典雅,风神跌宕。齐白石对于赵之谦的篆刻艺术,在当时是心追神往的,即使是在其后,他自己的篆刻达到高峰期,他对于赵之谦的敬重仍然未减弱。齐白石在1938年为周铁衡作印序时说:“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唯有赵撝叔(之谦)一人。予年已至四十五时,尚师《二金蝶堂印谱》,赵之朱文近娟秀,与白文篆法异,故予稍稍变为刚健超纵,入刀不削不作,绝摹仿,恶整理,再观古名碑刻法皆如是,苦工十年,自以为刻印能矣。(题《半聋楼印草》序)”这一段话,实际是他从摹仿到创作的自我回顾。齐白石摹仿赵之谦,从作品看有将近20年。现存齐白石早期印谱中有一册《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内钤44印,皆是初仿赵之谦的作品,言其“印奴”是毫不过分的。如“缉熙”“顿叟”“闲止翁”“齐伯子”“木居士记”和“名余曰璜字余曰频生”等印。在这一册印谱中,还可以看到丁、黄刻法的痕迹。另如稍后的作品“五十以后始学填词记”和“北斋写经龛”,具有年款的如1914年刻“乐石室”,1917年刻“曾藏茶陵潭氏天随阁中”“茶陵潭泽闿欣赏记”“茶陵潭泽闿印”,1918年刻“苹翁叹赏”和“苹翁管领字画”,笔划两端出尖,均称圆润,这都纯是赵之谦的印风。还有一些如“瓶士学篆”“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观瓶斋读书记”“白石草衣”和“视道如华”等印,皆未出赵氏窠臼。有些印中还可以看到同时期印人,如王石经、黄士陵的影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