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甘肃省文化周”助推甘肃文化走向世界

有着敦煌的博大神秘、精彩绝伦,又不乏现代甘肃的活力时尚,下个月开幕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甘肃省文化周”将魅力亮相。昨日,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邵明表示,上海国际艺术节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艺术节,在艺术节上举办“文化周”,将助推甘肃文化走向世界。他同时表示,为加快文化大省和戏剧大省的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我省每年将扶持创作4至

5部重点戏剧作品,每两三年重点打造2至3部戏剧精品。

因为与上海世博会的“相见恨晚”,上海力邀甘肃在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办“甘肃省文化周”,甘肃也成为本届艺术节惟一受邀举办文化周的省份。邵明表示,在艺术节上举办甘肃省文化周,将助推甘肃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不只有敦煌莫高窟这样的文化瑰宝,也不只有《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这些优秀文化成果。邵明说,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许多优秀文化成果,由于宣传不够,许多文化资源至今“藏在深闺人未识”,而一些文化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开发利用不够。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是面向世界宣传和展示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大舞台。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甘肃省文化周”,应该借助这一平台和契机,宣传、展示、推介甘肃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

邵明表示,为了借助这个广阔的平台全面展示甘肃文化,我省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曾轰动北京、天津的“敦煌艺术大展”,乐舞剧《敦煌韵》、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文化讲座及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等,将向世界观众展示甘肃“敦煌、丝路、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组建甘肃省演艺集团、建设一批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邵明说,“十二五”期间,甘肃在推进戏剧大省建设的同时,还将加强文化大省建设。对此,甘肃省文化厅有很多想法和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组建省演艺集团,建成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的同时,还将投资建设一批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包括新建省文化馆综合楼、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人民剧院、长征剧院、扩建甘肃美术馆等;同时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文化中心,进一步加大送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工作力度。另外,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敦煌艺术、麦积山石窟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文化品牌,培育《读者》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已经成为甘肃知名的文化名片,享誉全国。那么,在今后的戏剧创作上,甘肃将如何运用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问题成为近几天上海采访团记者关注的热点。对此,邵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围绕“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总目标,今后我省将继续按照“敦煌、丝路、多民族”的文艺创作思路,打造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戏剧品牌。

甘肃的舞台艺术创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被誉为“戏剧大省”,除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剧目外,还有话剧《在康布尔的草原上》、陇剧《枫洛池》、歌剧《向阳川》等一批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舞台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创作演出了60多台优秀剧目,多部剧目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评选和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评奖中获得殊荣。

在甘肃现有的戏里面,《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神女》《敦煌韵》等都是围绕敦煌题材进行创作的,事实证明,只要用得巧,相同的题材也可以酝酿出风格截然不同的好戏。邵明表示,今后,我省在戏剧创作上将继续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按照“敦煌、丝路、多民族”的文艺创作思路,着力推出一批突出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展示甘肃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优秀剧目。“十二五”,我省将推进戏剧大省建设,每年将扶持创作4至5部全省重点戏剧作品。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