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的两个收藏高峰

  中国版画有80年的历史,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众多的名家名作,有心人要收藏和投资应该关注其中的哪些重点?对此,美术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现代版画经历过两个高峰时期:一是1930年代初其初创阶段的新木刻运动时期,二是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美术界经历“85新潮”的现代艺术运动,版画进入了多元转型时期,出现了又一个创作高峰。笔者认为,这两个高峰时期的名家名作更值得关注与追踪。


  对此,齐凤阁也认为,收藏与投资中国版画,要从澄清对这两个高峰期的误读着手。如对初期新兴木刻的误读,主要表现在有的人认为它是“健全的现实主义”。他指出,初期木刻作品粗略不精并存有概念化倾向,许多木刻作者接受的是鲁迅介绍过来的珂勒惠支、麦绥莱勒、梅菲尔德等表现主义画家的影响,或以特写式的镜头,或以夸张变形的体态表现人物激怒的表情或哀伤的情感,如胡一川的《到前线去》,陈仲纲的《呐喊》、赖少其的《爆发》等,而李桦的《怒吼吧!中国》,更是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的结合。他还指出,现代版画会除了反映民众疾苦与抗战救亡外,还刻制了大量的风景、静物、人体,以及藏书票、贺年片等小品虽在内容上缺少激进的革命色彩,但对当时版画题材单一与审美情趣缺乏的补正方面更具积极意义。


  至于对1980年代的中国版画,误读就更为普遍。正是由于1980年代后期中国版画的裂变打破了原来封闭的、单一的系统,形成了多维的、开放的格局,其自身的繁杂与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使人们对各类版画理解、评判上的分歧增多,误读在所难免。他指出:一、这时期版画创作的质量一直在稳步攀升,不光丝网版画、铜版、石版画随着工具、材料的改善与技艺的丰富提高而趋于精良,连传统的木板画亦在高难技艺的把控中走向精致。二、版画的边缘化只是在艺术市场中发生的现象,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版画家创作的积极性,并诱使一些版画家也开始从事其他绘画创作,但这也使画家能沉下心来创作,使版画显得最纯粹。三、有人认为版画缺少对当代艺术的介入,被当代艺术边缘化。其实当代艺术与版画的关系还有待梳理,从徐冰的《析世鉴》至今,许多版画家以版画元素从事装置艺术创作。可见,版画要切入当代、关注当代的社会问题不能一哄而上,还是应以每位画家愿意与能够采取的个性化的方式,使版画保持多维的开放的取向与形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