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书法作品在京展出 跨时空的书法情缘
9月,百幅于右任书法作品在北京展出。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活动中,这场飘着尘封墨香的书法展显得并不张扬。全国政协礼堂,于右任先生的作品静静地向参观者们展露真容:草书轴“为万世开太平”,真书五言联“古柏不能朽 神龙时一吟”,行书五言联“晚岁松筠质 秋天鸿鹄姿”……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书法大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徜徉在“于书”之中,参观者们感叹于“笔笔皆活”的书法魅力,遥想着“当代草圣”的风采神韵。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场书法展的背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缘分。
于右任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师,更是一名政治家。他是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老人,追随孙中山,一生爱国。早年,于右任加入同盟会,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1949年,于右任定居台湾,自此与祖国大陆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至死也未能再归故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于右任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诗作《望大陆》,字字浸透着他对大陆故土的深刻眷恋。
30多年后,这首被誉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诗句”的《望大陆》,在西班牙震撼了一名中华游子——年轻的朱奕龙。第一次听闻《望大陆》,“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的怀乡思国之情击中了他的心灵。
一位是辛亥老人,穷其终生牵挂大陆,一位是年轻华侨,漂泊海外心系故土,在异国他乡结下了跨越时空的缘分。
1996年,朱奕龙从西班牙归国创业,在宁夏“埋头”一干就是15年。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生意人,甘愿“蛰伏”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让不少人既敬佩又惊讶。但在朱奕龙的眼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爱国不分形式,回国本就是为国家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这份不分形式的爱国之心,或许来源于那段跨越时空的缘分——朱奕龙曾在不同场合表示,回国至今,那首触痛他灵魂的《望大陆》,仍常常萦绕心头。
缘分以更实际的方式在延续:朱奕龙开始收藏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作品。10余年之间,朱奕龙已收藏于右任书法珍品400余幅及其石刻遗真200余件,不仅数量了得,质量也属一流。
2010年,朱奕龙投资3000余万元,在宁夏建立银帝艺术馆。除了400余件于右任墨宝之外,艺术馆还“搜罗”秦砖汉瓦10000余方,各种印章3000余方,甚至还收集了上千张陕甘宁边区珍贵税票。
此次“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于右任书法展”上的书法作品,就来自银帝艺术馆的珍藏。在书法展的开幕式上,朱奕龙坦率地表示,有幸珍藏研赏于右任先生的墨宝,是“此生福分”。有台湾友人艳羡如此“福分”,认为即使在台湾,也鲜有藏家可以如此大量保存于老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如果能够在宝岛亮相,无疑会促进两岸的文化认同。
这也正是朱奕龙的梦想:借于右任先生的珍贵遗墨,以艺术形式纪念辛亥革命,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这,或许正体现了他另一种形式的爱国之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