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嘉筠:孙中山是故宫文物的首位保护者

《百年辛亥忆孙中山与故宫博物院建立》,这是单嘉筠最近一篇论文的主题,应景且吸引人。在她的学术论文里,她根据单士元的日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孙中山是故宫建筑和所藏文物的首位保护者,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从无到有的开拓者之一。
也许人们会问,单嘉筠是谁?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每月领取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过着清苦的生活。她是一个高中未毕业的平民百姓,自学成才的她在60多岁的年龄仍然对学问孜孜以求。她也是一个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并且孤独的老人。但她有一个让世人景仰的父亲。
单嘉筠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故宫学人单士元。
1924年,17岁的单士元进入故宫,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清点故宫文物的工作。从那以后他便是故宫的人了,后来做到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院级顾问之职,晚年仍坚持到故宫博物院上半天班,直至1998年带着遗憾离世。当时,他被称为故宫博物院建立的最后一位见证人。他的离去,仿佛带走了一辈学人的努力,一个时代似乎悄然画上了句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我在故宫七十年》几经波折在启功先生的资助下才得以出版。书里是他毕生的思想结晶,书外却是一个荒诞的现实世界。
生前,单士元雄心壮志,要将一个完整的故宫交给21世纪。自进入故宫之日,他便立下豪言,“溥仪出宫后参加清点原宫中所藏物品,此举是完成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故宫是皇权的象征,将皇帝独享的宫苑禁地改造为国民共享的博物馆,历史得以记载此刻。
故宫,见证了近代百年屈辱历史。辛亥革命后,溥仪“暂居宫苑13年”,形成“国中之国”。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清善后委员会,迫使溥仪出宫。
1925年10月10日,这一天正好是辛亥革命纪念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建成于1420年的紫禁城退出了历史舞台。成立典礼结束后,紫禁城第一次向大众开放。清室善后委员会向在场的人们说:“从今日起,这个地方属于每一个国民了。”好奇的人们争先参观这座神秘的宫苑及其宝藏,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

最近一两个月,单嘉筠在整理父亲留下的文字资料,从辛亥革命写到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历史继续向前,写到“文革”,她的思路短路,无法提炼父亲的思想。知道单士元的人都说他在故宫七十年,而女儿单嘉筠说,父亲真正在故宫的时间其实只有解放前的那些年。在整理父亲的文字札记的过程中,单嘉筠心里总是很沉重。她说,沉重的不只是她父亲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人。本刊记者注意到,《我在故宫七十年》一书封面上的单士元表情凝重,看似心事重重。单嘉筠特意选择了这样一张照片作为封面。“不管是国民党的时代,军阀混战的时代,日本侵略的时代,我们都以保护文物为天职,将生死置之度外。”单嘉筠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但她认为,父亲想象中的故宫只会在他心里,实际上不会有的。今日的故宫在世人的眼里依旧“傲慢”,更像一个变相的衙门。单嘉筠认为故宫博物院盗窃案不了了之,故宫的病还会再次发作。故宫损毁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事件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单嘉筠不会用电脑,至今在她的案头仍然是一叠稿纸一支笔,用真正的笔尖记录历史。她已经为父亲整理出了一部遗著《故宫史话》,并成为单士元的代表作之一。父亲给她取名“筠”,字竹君,希望她长大后具备竹子的正直和君子的谦虚的品格。单嘉筠是父亲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和“私人秘书”。今天,故宫学越来越有成为显学的趋势,“但真正能像单士元那样下苦功夫治学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吧。”传承父亲的精神是单嘉筠的信仰。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单嘉筠整理父亲单士元留下来的文字札记,以此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并缅怀革命的先驱以及单士元等文物保护事业的前辈。
孙中山对冯玉祥促使溥仪出宫的行动给予了明确的支持
文化月刊:《我在故宫七十年》和《故宫史话》两本书都谈到了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孙中山是故宫文物的首位保护者,您是在重申单士元的观点吗?
单嘉筠:是的,我父亲参与故宫博物院的建立,供职故宫七十多年。他认为孙中山是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先行保护者。孙中山曾全力支持筹办和保护新生的故宫博物院。以史为鉴,历史上新兴王朝毁灭被推翻王朝的宫室珍藏之事常有发生。辛亥革命不曾毁坏象征皇权的紫禁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皇权,同时对故宫的建筑和所藏文物加以原貌保存,得以成立故宫博物院,使这座昔日的为皇帝施政享乐的宫苑禁地,今日可谓我国最大的传统文化载体,永世保存。因此也逐渐形成从无到有今日我们所言的文物保护科学。这是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功绩。

文化月刊:辛亥革命后,溥仪为什么仍然住在紫禁城?
单嘉筠:清帝溥仪退位后,中华民国对逊清室实行了可暂时住在故宫的优厚待遇,日后再移居颐和园。逊清室居住在紫禁城的后半部分,名为内廷,前半部分被北洋政府辟为古物陈列所。民国政府规定逊清室废除一切与民国法令相抵触的行为。但是溥仪继续使用宣统年号,清朝的遗老们仍对溥仪跪拜称臣,内务府、宗人府等机构仍为溥仪服务,衣食住行全部沿用了清室的旧规,就像一个小朝廷。但民国政府对这些似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对溥仪的态度很暧昧。1917年5月,张勋搞复辟,拥戴溥仪为皇帝,但只有12天,复辟失败,溥仪再次退位。但他时时想复辟。
文化月刊:1922年,溥仪的结婚典礼非常热闹。
单嘉筠:溥仪结婚仍然沿用了清帝大婚的礼仪,大办喜事三天迎接皇后入宫,到景山寿皇殿拜谒清代列祖列宗等,场面之盛,是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内从未有过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帝王的排场。还有清朝遗老从全国各地进京朝贺,外国使节也进宫观礼,在民国政府任职的保皇派也送礼祝贺。
文化月刊: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是溥仪出宫的前奏。随后故宫博物院得以建立?
单嘉筠:有关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曾有史料记载是受孙中山的影响而为,后来冯玉祥还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我们知道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一个结果。当年冯玉祥是直系将领,任北京陆军检阅史,1924年9月,以受命讨伐奉系离开北京,却突然秘密班师回京,从而发动震惊中外的北京事变,成立摄政内阁,将溥仪逐出宫,拟筹划建立故宫博物院事宜。
文化月刊:将溥仪请出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单嘉筠:确实,当时有很多保皇派,人们的思想里还有一定的尊君思想。冯玉祥支持的摄政内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改清室优待条件。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在内阁中发言,张勋复辟,虽乱在张勋,然而祸根在逊清室,不把溥仪逐出宫,难免有人搞复辟,共和政体难有安宁,并命令临时执政府决议,应该按照原来的优待条件采取果断措施将溥仪请出宫。11月5日,冯玉祥命令京畿警卫司令鹿钟麟及警察总监张璧去执行这一任务。刚开始,溥仪借口宫内人员物品太多,不肯即日迁出。鹿钟麟使出一计,虚张声势,说在景山上安排了火炮,如果溥仪在限定时间内不出宫,就要开火了。溥仪见已经无法再拖延时间了,只好选择出宫。至此,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伟业终于完成。1924年12月7日,冯玉祥组织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拟负责清理清室出宫的善后事宜和清点原宫中所藏文物。试想,如果溥仪不肯出宫,没有人迫使他出宫,那事情自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文化月刊:冯玉祥顶着巨大压力将溥仪请出宫。后来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北洋军阀混战,时局不稳定。冯玉祥无力对抗张作霖和段祺瑞的军事联合,被迫离开北京。随后,段祺瑞组织临时政府,并不承认清室善后委员会。
单嘉筠:段祺瑞上台后,立即就要制止冯玉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进行善后清点工作。此时,清朝的遗老和保皇派又认为是天赐良机,纷纷要求溥仪回宫。善后委员会面临着不利的形势,但他们进行有理有力的反驳,不示弱不妥协。当时很多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帝制的社会名流和高官支持善后委员会的工作。经过多方斡旋,段祺瑞也只好承认由冯玉祥支持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和他们已做各项决策的合法性。
文化月刊:1924年11月10日,溥仪出宫第5天,孙中山发表了北上宣言。在段祺瑞执政府成立一周年之际,孙中山到达北京。清朝的遗老旧臣借此机会联合上书孙中山,控告溥仪出宫有违优待清室的约定?
单嘉筠:他们请孙中山出来“主持公道和保守信义”,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孙中山逐一反驳了他们的要求。民国元年,之所以有优待条件,是因为清室放弃政权并且赞成民治,厚恤民生。孙中山在回复信函中写有“自建国以来清室既始终未践移宫之约,而于文书契约仍沿用宣统年号,对于官吏之颁给荣典赐谥等亦复相沿弗改”。加之张勋复辟的闹剧,孙中山表示民国政府对于清室的优待条件难以再继续履行。同时,对冯玉祥将军支持摄政内阁、修正优待条件以促使溥仪出宫的行动给予明确支持。对当年成立善后委员会的工作,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年担任善后委员会首任会长的李煜瀛先生曾回忆道:“精卫(注:汪精卫)代先生起草对故宫事有所表示嘉许吾人之所为,我方精神为之大振。”善后委员会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才得以将故宫改造成故宫博物院。

故宫处处有历史,件件是文物
文化月刊:单士元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时候才17岁。为什么会选中他?
单嘉筠:我父亲的一生很坎坷,很多话没说出来。北京这么多人,为什么选中他?我认为,第一,他具有北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当时主张溥仪出宫的学者主要都是北京大学的。单士元勤奋好学,钻研明清历史,后来他也是明清史的专家。第二,我父亲的祖辈过去跟皇宫药库房、太医院有来往,他对这块也比较熟悉,有这些前提。
文化月刊:1924年,单士元进入故宫时,所见的故宫原貌是怎样的?
单嘉筠:关于这一点,我父亲生前有亲历的文字记载。他记有这样一段话:“初进故宫一览上万间辉煌壮丽的古建筑群体,前辈师长告我从宫殿空间组合、各殿座使用之功能,若门若殿、若院若楼、若台亭阁轩及各类建筑的体积大小高低,屋顶形式和悬挂的匾额,还有所题名词涵义,均质之史志。同时可上溯数千年社会发展史一脉传承的渊源。”
文化月刊:刚刚参加清点故宫文物工作,大家都没有经验,那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单嘉筠:当时他们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的,毫无经验可循。父亲是清点文物的小助手,在前辈师长的带领指导下,对清宫所藏的历代文物如金石书画、历代档案文献书册、宋元珍籍等尽窥其秘。然而那时无文物保护章法可循,是以老辈鸿儒师长的言传身教,可移动文物重器不可频繁翻动,更忌轻挪他处,否则会短其文物寿命,不利保护。

文化月刊:溥仪住在紫禁城内,出现了很多文物失窃的事件。
单嘉筠:溥仪的生活比较奢侈,吃腻皇厨做的美味佳肴就换西餐。他还会购买新兴的娱乐玩具等等。民国政府支付的优待款根本无法满足溥仪的庞大开支。其次他也预料到自己将会出宫,因此,在他未出宫前,大肆盗取宫中历代文物珍宝,以贷款名义在银行抵押,又以赏赐的名义送给皇族亲信。溥仪都如此这般,那些内务府官员、太监宫女更会或明或暗将文物携带出宫。
文化月刊: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故宫?
单嘉筠:故宫处处有历史,件件是文物,其本身整体建筑群应是最大的保护文物。我父亲在生前晚年曾较为详细阐述,故宫虽是五字匾额,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故宫,另一是博物院。这两者既是一体又有区别。前者故宫是最早列入世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体,后者则是全国最大的博物院。作为原皇宫建筑的馆院,就其本身而言,是最大不可移动的文物与壮丽陈列。因为故宫群体建筑及其所藏,可反映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史,可应为一部通史。
一颗坦荡和圣洁的心
文化月刊:《我在故宫七十年》为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当初出版这本书却很艰难?
单嘉筠:故宫不给他出这本书,因为不挣钱。有的出版社有出版意向,但有写作要求,比如书里有篇文章《秀女考》,出版社要他写宫廷绣女怎么勾引皇上的秘闻。他当然不会这样做。最后启功先生资助了3万元才出版。
文化月刊:您的生活过的不是很好。整理单士元的文字资料是您晚年必须要做的事情吗?
单嘉筠:我是单士元的女儿,一个退休工人。检视我的经历,反正我选择了跟随父亲,这是命。父亲给我取名“筠”字,还给我取了个笔名叫竹君。竹子应该是谦虚的挺拔的有节的,并具备君子的精神。他很希望我成为这样的人。以前,我家里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现在生活好一点了。我可以不这么做,可是我要是不做,谁关注单士元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学术遗产?我想弥补一个空白。
文化月刊:单士元给您留下了什么?
单嘉筠:一颗坦荡的心,一颗圣洁的心。拍卖文物是文物知识分子的高压线,他写下规矩,我们一家都不准参与文物拍卖。“行止无愧于天,君子安贫乐道,不虞之誉秋风过耳。”这是我父亲的座右铭。我必须有他的精神,就是精神传承。也许有一种亲情在,看他的文字,有时候很沉重,看他照片,感觉似乎他就坐在后边,我给他铺张纸,磨个墨。
文化月刊:您拒绝别人对您生活的资助,这是为什么?
单嘉筠:我既然选择了走这条路,我就只能过这种生活。别人给我钱,我觉得那是瞧不起我。我想走我独立的路。我有这么一个治学严谨的父亲。身前尽孝,身后尽事,其实我很知足了。我很愿意走我现在走的路。
文化月刊:单士元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什么遗愿?今天,这些遗愿实现了吗?
单嘉筠:他的遗愿是,把一个完美的故宫交给21世纪,不愧对先祖,不愧对后人。但是我觉得这个愿望越来越实现不了。他还希望故宫博物院建立一个展示故宫博物院自身历史的展览室。因为故宫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个反映。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