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进入“影音传播”时代

  摄影爱好者白云飞几乎每年都参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尽管今年有事不能亲临现场,但他自感并未与大展失之交臂,“每天通过微博了解大展的动态和趣闻,非常方便。”在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传播渠道再次为摄影作品的推广打开了新翅膀。


  “明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是人人拿起手机、实现自我视角的直播。”在21日中国首届微视频论坛上,视友微博CEO陈斯华作出了未来展望,“现在技术条件已经成熟,可以随时随地随手拍摄微视频,并上传网络进行共享、交流,未来平遥大展将有更多更有效的互动。”在此论坛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也正式与视友微博成为合作伙伴。


  “技术即艺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张国田表示,摄影大展走过十一年也是见证技术飞跃的十一年。“2001年首届摄影大展的时候,参展的多是胶片作品。到2003年时,数码作品开始出现。眼下,人人都可成为拍客。”


  张国田认为,早期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能声名鹊起,在于摄影家们的口口相传。微博和微视频的加入,将会拉近摄影师与大众的距离。


  “短、精、快。”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主任卜希霆这样评价微视频,“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日臻完善,微视频能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艺术评论家舒阳认为,摄影作品强调“瞬间凝固永恒”,而微视频是时间的艺术,“两者并不相悖,微视频能够使得摄影大展的平面光影实现立体传播。”网友“章东辉”也认为,“摄影和微视频的关系很像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摄影是微分,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的局部性质,积分则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的整体性质。二者各具魅力,融为一体。”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