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敦煌已成我的终生事业

  画美似“锦”人生如“诗”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印象


  9月17日,一个平常的周末,对于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来说,却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国内某知名大学校长来访;接待外国某政要夫人;当天仅网上预约的旅游团体报名已达4500人,超过平日50%。尽管忙得连轴转,但听说来自家乡的上海客人来到敦煌,樊锦诗表示一定要见个面。


  上海女儿


  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女儿”,原住虹口区。1963年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来到敦煌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一干就已近半个世纪。如今,虽然头发已经变白,个子也略显佝偻,但只要一提起敦煌,她的双眼就熠熠闪光:“这地方当年条件的确艰苦,但当初我的想法很单纯,因为热爱而来,由于专注而留下,时间越长,感情越深。看着敦煌的保护研究不断进步完善,以旅游带动经济并促进中国文化影响至全世界,这就是最大的欣慰。”提到这么多年来是否有什么遗憾,樊锦诗轻轻叹了一口气:“当年的确很苦,我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又各自全心投入工作,耽误了对孩子的照顾教育。不过我并不后悔,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这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


  终生事业


  樊锦诗认为,文物既不能再生,也不可能永生。因此,把握当下,利用好每一天至关重要。她介绍说:“敦煌壁画、雕塑历经千年,几经风雨。从发现到抢救、保护、研究,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今天这个地步,但其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再过1000年恐怕也研究不完,但我们未必能有这么长的时间。”为争取经费,挽留人才,她多方奔走呼吁,以求支持。为此,她笑称自己是个“自作自受”的“老天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樊锦诗提出了“数字化”保护的全新理念,并从2003年开始着手实施,这几年更是加快了步伐,目前已完成了43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争取在5年后达到147个。她说,要与时间赛跑,力争尽早将其精华原貌完整保留下来,因为这属于全人类。


  问她:“你年纪不小了,打算干到几时啊?”樊锦诗爽朗地笑了:“差不多了,快退了吧。但敦煌已成为我的终生事业,就是人退了,心也难退。”“退休后回不回上海?”“我会考虑,我在上海有房子。”“那上海话还会讲吗?”樊锦诗脱口而出:“当然,阿拉下个月上海再会。”


  这就是樊锦诗,一个“上海女儿”投身在画美似锦的敦煌的如诗人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