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早年就是一门生意

“金缕玉衣鉴定门”一石激起千层浪,又一次把神秘的文物鉴定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国文物鉴定这个行当其实与生意的渊源远比学术要深得多。先讲两个20年前在博物馆工作时经历的故事。

大约在1990年前后,一位同事一天向大家展示一面战国青玉刀币,保管部主任是一位美术史专家,一口咬定是真正的战国刀币,小伙子说小贩亲口承认照着钱币专著刻的;另一个故事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刚开始有周末专家在博物馆“坐堂”。博物馆的东展厅展出一位收藏家的藏品,每一件的说明牌上都有一位鉴定专家的签名。我问那位专家“怎么好的都跑他一个人手里了”,老先生的回答至今难忘一字,“人家大财主,说是假的人家不高兴……”如今想来,其实应该是“说是假的,自己也会不高兴。”因为鉴定证书是要收百分之五的鉴定费的。没有利益驱动,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有利益驱动,专家怎么说都可能。

中国的文物鉴定行业其实是从旧中国的文物买卖行业脱胎而出的,以北京市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为例,早年间最有眼力的权威,基本上都是旧社会琉璃厂各家古玩店的伙计出身。今天有眼力的文物鉴定专家们除了学院派,还有为数众多的人是这些老人带出来的。这些老专家很多时候是凭感觉,而那感觉旁人学是学不来的。而在博物馆里工作的人,过手的东西虽精却也有局限,更何况所有的馆藏文物已经专家鉴定确认,证伪往往不是博物馆研究人员的第一主业。

以上是文博界鉴定行业的大体脉络,这个行业的生意本性是在血脉基因层面存在的。如今有人提出应该有人为鉴定专家做鉴定,但如果有了鉴定鉴定专家的终极鉴定专家,还需要鉴定专家做什么?!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