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教授: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中的问题

一、“蜀道”的含义问题

先要为“蜀道”正名。“蜀道”一辞为各类辞书如《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所不收。有的只收古乐府相和歌辞之名《蜀道难》,写过《蜀道难》的名人不少,早的如南北朝时的梁的简文帝、刘孝威、陈的陰铿等都有歌辞传世。到了唐代因大诗人李白名篇《蜀道难》而闻名于世。《蜀道难》既是流行歌辞,”蜀道”一辞必有来历。

近查《四库全书》得“蜀道”2477条,与道路有关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张霸传》。张霸,成都人,官至会稽太守、颖川太守,老年任京官,卒时七十,“遗勑诸子曰:今蜀道阻远,不宜归塋,可止此葬”,“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这里讲的“蜀”是成都,“蜀道”是由中原的“入蜀之道”。此后“蜀道”一辞不绝于书,但除“道路”义之外,还统指以蜀〔成都〕为代表的“地区”——“蜀地”,如《新唐书》有“蜀道米价腾涌”、《宋史》有“令蜀道织锦茵”等等的记载。

现在提出的“蜀道”有并非新词。首先指的也是“出入蜀地的道路”,第二也应有“地区”的意思,因为既称为“蜀道文化线路”,按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次大会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要包含沿线所在的“地区”的文化和文物等等(详下节),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对“蜀道”一辞的训诂含义暗合。

出入四川盆地的道路众多,不可能都来保护和申遗。我们认为“蜀道”应该是从号称“十三朝古都”的西安通向“西南大都会”的成都的“官道”。它可能是从民间商旅通道升级为官道的;官道衰微后又可能退回成商旅通道。什么是“官道”?官道要由官府管理维护,有官设的驿铺邮传,主要服务于军政人员、物资、信息的传输,同时也是商旅行进的主要干道。我们要找的是古今相承长期使用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蜀道”。

据此,入选的有陕西境内的“蜀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川境内的“蜀道”有:金牛道、嘉陵道、米仓道、荔枝道。

二、四川“蜀道”的路线问题

四川境内“蜀道”有四条:〔1〕“嘉陵道”, 因其古老称为“故道”、又名“青泥道”、“散关道”、“北水路”。北接秦嶺上的“陈仓道”,入川后向南,陆路在古葭萌〔昭化〕汇入“金牛道”;水路顺嘉陵江通向重庆方向。〔2〕“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剑阁道”、“南栈道”、“四川官路”、“四川北路”。北接汉中“褒斜道”,勉县烈金坝有“金牛驿”,向南经五丁峡、七盘关、龙门阁、明月峡入古葭萌〔昭化〕,过剑门关、经梓橦、绵阳、德阳、入成都。以上两道各朝代都曾设立驿铺邮传,路政管理。其路线为现代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等交通干线承袭。〔3〕“米仓道”,又名“大竹路“、“巴岭路”。北接古兴元〔汉中南郑〕, 相传当年萧何从此道追韩信,向南过巴峪关、米仓关、到巴中、渠县、向西过阆中、接剑阁道、入成都;向南过合川、通渝州〔重庆〕,此路自古“并无邮递,驿站马匹”,但为重要的军旅商道,明清时为川盐走私之道,现代南郑至南江的二南公路承袭此道。〔4〕“荔枝道”,《方舆胜览》:〝楊贵妃嗜生荔枝,诏驿伺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不这此道分岐较多,有称“洋万涪道”,由涪陵、万州、宣汉、越大巴山到西乡,取“子午道”入长安。又称“洋渠道”,由涪陵水道过重庆、合川到渠县,接“米仓道”。笔者认为“四川蜀道”当以“金牛道”含“嘉陵道〔北段〕为主干为是。试申述供讨论。

“四川蜀道”在史前即有踪跡,早在新石器时代汉中盆地的宝山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蜀道七盘关上有中子铺遗址、下山来有广元的张家坡、邓家坪遗址、再下来蜀道上有绵阳的边堆山遗址、再下来进入蜀道目的地成都,成都平原上的宝墩文化城址群,这些史前遗址的内容都显示有密切的文化往来,紧密的联系。

夏商周时期有了“蜀道”,《禹贡》记的梁州的“贡道”是“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这条交通路线存在的显著的例证,就是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与汉中的成固铜器群、陈仓故道附近宝鸡纸坊沟鱼国墓地有惊人相同的遗物出土。前者被学者称为早期蜀文化,后者甚至被学者理解为与蜀同族。而且,在陈仓故道一端的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曾记载有“伐蜀”、“克,蜀”,先周时是否取此道伐蜀,值得推敲。东周时蜀王遣五丁迎石牛开路,“金牛道”从此扬名,战国修整后的蜀道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秦军并由“蜀道”南下兼并巴蜀,并据此东进兼并六国。

秦末,汉高祖沿蜀道北攻关中而成就帝业,萧何督粮运于“故道”。秦汉时大量移民通过金牛道,卓氏入蜀“夫妻推辇行”至葭萌,即栈道通畅的明证。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曾亲历此“蜀道”南下考察巴蜀西南夷,发出“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的感叹。陕西“陈仓道”上的《郙阁铭》和褒斜道上的《石门颂》,更是“蜀道”的铁证。

三国时诸葛亮对“金牛道”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剑门立关置尉,修筑三十里长的阁道,所以从此以后人多惯称“金牛道”为“剑阁道”了。金牛道上不仅军旅商贾不断,也是主要的战爭通道,有学者统计自公元212年到公元580年这事368年间,有史书记载的重大战事即有14次,即每26年就要打大仗,有些仗要连续打两三年,这些战争大都与“三国文化”有关。

剑阁道在唐代地位显赫。被唐人称为“全蜀之路必由”、“束咽喉于剑阁”。杜甫蜀行《石櫃阁》诗:“蜀道多草花,江间饶奇石。石櫃曾波上,临虚荡高壁”,写的就是广元千佛崖的古栈道。

北宋代剑阁道大盛。据明时《蜀中名胜记》载:达官贵人、文豪骚客、富商大贾、军旅将领不绝于道。不过宋时的《北梦琐言》载:“人有从剑门拾得裹漆文书,乃成都具狱案牍”,看来大量行走的还有差役公人。有褒城县人窦充上书说:从凤州到剑门关有桥阁九万余间,修整须大量木材,建言在道旁植树供应。宋代置“绵汉剑门巡检使”管理关道、收税,南宋时茶商为避关税,改从成都经阆州沿嘉陵江到葭萌。至此,剑阁道由盛极而衰,南宋时阁道败坏,曾经“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游在《自阆复还汉中次益昌》诗中则有“马经断栈危无路”句,似乎也绕过了剑门关。

元代整修剑阁道,添设驿站,从汉中到成都的驿站在20个以上。明清时称为“四川北路”、“四川官路”,军政官吏,公文传递“各驿中尤以北路为最繁重”,清代从成都呈递公文到北京,从此道换马不换人,约17~19天可到。

民国时的北出四川的川陕公路;共和国时北出的宝成铁路,最近的高速公路……都是在“陈仓道”、“金牛道”的线路基础上修建的,是名符其实的“现代版的蜀道”。

鉴于上述事实,笔者认为从四川而言,“金牛道”或“剑阁道”最符合我们要找的古今相承长期使用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蜀道”。“金牛道”或“剑阁道”无疑应该是要“保护与申遗”的“蜀道文化线路”中间的干线。

三、四川“蜀道”的文物保护问题

首先是四川现存的“蜀道”线路本体的文物保护,要包括路面、道路设施、行道树木等;同时包括位于蜀道道路上的关阁、铺驿等遗址。散见各处的纤夫石、拦马墙、石凳、石磨盘、饮马槽、井泉、拦马墙、拴马石孔等。

广元市已发现现存栈阁还有龙门栈阁、观音飞阁、清风飞阁3处。关隘有七盘关、朝天关、飞仙关、天雄关、剑门关等5处。现存古镇有利州古城、昭化古城、剑阁古城3处。铺驿30余处。古桥18处。渡口水驿2处。这些是”蜀道”线路本体的文物的重头,尤其是栈道、关隘,最为珍贵,已发现的务必严加保扩,不宜轻易改装开发。未发现的要进行文物细查,有些埋没的遗迹还要进行考古发掘,这些都可配合申遗作好规划,分步实施。

绵阳市现存与蜀道有关的文物主要集中在梓潼,比较有影响的有7处。七曲山大庙、七曲山水观音古蜀道遗迹、剑泉、送险亭遗址、望水亭石板道、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演武铺等。这些”蜀道文化线路〞本体的遗存十分珍贵,文物部门已着手保护,有的保护已斥巨资,难能可贵。建议进一步清理豋记保护,分批纳入省市〝十二五〞规划。四川还有其余5市,相信也正在作清理保护工作。

此外,蜀道沿线的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笔者提醒还有相关的另一些蜀道文化的文物值得收集保护,如马具、轿子、背兜、兵器、税票、“过所”〔通关文书〕、族谱、老照片……等等,也亟需抢救保护。

四川“蜀道”上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据初步统计:四川“蜀道”七市境内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63处,其中的《剑门蜀道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罗家坝遗址》、《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南龛摩岩造像》、《七曲山大庙》、《渠县汉阙》……等都是“四川蜀道国宝”,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都是“蜀道文化线路”的文化灵魂,如果失去了它们,“蜀道”就会只剩下躯壳,我们要加倍的珍视和保护,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自然灾害会夺走它们,善良人们会无知损毁它们,盗贼会牽挂它们,不当的建设也会造成破坏。尤其是申遗出名之时,更要提防霄小不测。最近互联网上网友们埋怨最多的是为利益驱使的过度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切实纠正。

再者,近年来“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的提出,改变了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而“蜀道”范围正是夏商周时期的“古蜀文明文化区”,东周时期“巴蜀文化区”的核心地区。前者已发掘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后者已发掘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地和宣汉罗家坝遗址,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它们应列为“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的重要文化内容,能为申遗加分。

四、“蜀道”的文化申遗问题

“蜀道”作为重要文化线路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有必要组织多学科的学术研究队伍对“蜀道”的申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具备的标准,个人认为“蜀道”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准的相关规定。

蜀道文化线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ⅰ)“人类创造精神的代表作”。“蜀道”以奇险栈道著称于世,留存至今的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石门隧道是人类罕见的建筑史上的杰出作品。

蜀道文化线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ⅱ)“展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中人类观念的相互交流,体现于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之发展”。蜀道自产生以来,就是中国北南间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在以中原和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与四川盆地古蜀文明和云贵高原地区的古代文明间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桥梁通道作用,蜀道沿线的诸多史迹和遗址就是这种文化交流见证。

蜀道文化线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ⅲ)“独特地、或至少是非同一般地见证了一种尚存的或者已经消失的文明”。蜀道是中国北南间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它在华夏文明不断团聚融合周边其他文明,特别是古蜀文明和云贵高原地区的古代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蜀道文化线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ⅳ)“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蜀道是中国历代王朝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乃至通往与西南临近国家的重要通道,对于历代王朝统治中国西南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对蜀道的不断修葺,展现了蜀道对于中央王朝的重要性。

蜀道文化线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ⅵ)“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蜀道作为中原和关中地区通向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还与历史上的诸多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如秦灭巴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三国时期蜀与魏、吴之间的战争等等相联系。

我们认为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蜀道文化线路的空间范围,是特指蜀地北面的通道,还是蜀地与外联系交流的所有通道,须有一个明确界定,且不易使人产生误会。

二是蜀道文化线路的时代问题,特别是要详细考定各条线路的产生时间,线路具体经过哪些地方,线路上重要史迹的修建或产生时间,这是蜀道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难点所在。

三是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问题,一方面文化线路分布地域辽阔,牵涉到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另一方面各条线路的保存状况千差万别,有些路段已被现代公路、铁路所覆盖,有些路段被水所淹没,有些路段现今还在使用,有些路段又人迹罕至等等,如何保护和监测是蜀道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是各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问题,蜀道文化线路牵涉面太广,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十一个重要城市,在地域如此广大,政府机构如此之多,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水平又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协调各省各级政府,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协调、联络、管理机构,才能推动蜀道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五是蜀道文化线路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更要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开阔的国际视野,对其价值作进一步的提炼升华。

五、蜀道与中国其他文化线路的比较

1994年,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将“路线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它的主要对象是道路、河流等实体存在的交通线路。从此,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保护对象由遗产本体扩展到周边环境、视线走廊,遗产的规模由点状发展到线状和面状,遗产类型由静态向动态和活态发展。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次大会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领域。文化线路是指“任何交通线路,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它形式,拥有实体界限;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定发展动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特定的、十分明确的用途,且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它必须的产生于,也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以及贯穿重大历史时期的人类、国家、地区甚至大陆间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多维度的持续的相互交流;(2)它也因此必须促进了其所影响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杂交融合,并通过其有形的和无形的遗产反映出来;(3)与线路存在的相关的文物和历史关系,必须已经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

目前世界上已有八条文化线路入选《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名录》,包括西班牙的圣迪亚哥?德?卡姆波斯拉朝圣之路、法国的米迪运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防御战路、奥地利的塞默林铁路、印度的大吉岭铁路、阿曼的乳香之路、日本的纪纪依山脉圣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等,丝绸之路(中国段)、大运河等已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中,大运河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4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蜀道与大运河、丝绸之路共同构建了中国东部、西南部、西部三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蜀道与大运河、丝绸之路比较,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牵涉范围相对较小,蜀道牵涉到三省十一市,跨度不大,相对集中;而大运河跨越七省市;丝绸之路牵涉范围更广,涉及多个国家,且很多地段已经消失,调查耗时长、难度大。蜀道与大运河、丝绸之路比较,蜀道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大运河主要是一条水路运输通道,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陆路商贸通道,而蜀道主要是一条沿着河谷而行的陆路文化交流通道。

总之,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考察、研究、协调、保护与监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是最终目的,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也并不代表着蜀道保护、研究任务的结束,而是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动,蜀道文化条线路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建立起日常保护和监测的长效机制。本文的撰写得感谢四川省政协冯曉露女士,四川省文物局朱小南先生和贺曉东先生的帮助。特别是成都博物院王毅先生和张擎先生,提供了他们在为〝古蜀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谨表谢忱。不当之处应由笔者负责,欢迎切磋斧正。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