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商业鉴定无权威
路人皆知文物收藏圈中猫腻多、蹊跷多,但对“金缕玉衣”也敢隔柜乱鉴定,且开出24亿天价,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本周,谢根荣骗贷案让人大开眼界。这个故事的离奇之处,一是骗子的大胆——敢于自制“金缕玉衣”,还敢请顶级专家来鉴定;二是银行的很傻很天真,一看鉴定专家又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又是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又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便信以为真。殊不知在今天的中国,文物的商业鉴定压根儿就没一个权威机构。故宫也好,国家鉴委会也罢,这些耀眼的金字招牌一旦沾了市场的边儿就失去了意义。因为,这些机构、专家的主要职能是为馆藏文物、征集品及为刑事案件所涉文物进行鉴定。一旦和商业挂钩,就成了捞外快的个人行为。这时候,鉴定结果凭的是眼力经验还是鉴定费,就全看个人修养了。而诸多事件证明,这行里见钱就摇尾巴的人还真不是少数。
这也难怪,民间文物鉴定市场乱象丛生由来已久,想出淤泥而不染着实不容易。商业鉴定无权威缘自三无。
一是无门槛,谁都能开鉴定证书。文物鉴定本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融考古、历史、文化、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为一身。凡专业性强的工作均须资质认定。可我们目前的鉴定机构都是由工商部门批准的,文物部门没有审批权。
二是无标准,全凭眼力。自古以来,文物鉴定就没有明确评判标准。没标准也就没了绝对的是非对错之分,谁都有出错的可能。乾隆爷爱收藏也懂收藏,还有那么多官员名家给把关,不也常常出错,光《清明上河图》就收了一堆。
第三条更妙:无责任。在许多国家,一个文物鉴定师如果胆敢在真伪问题上耍花活是要相当有勇气的,一旦被发现,轻者丢饭碗、罚巨款,重者有牢狱之灾。可在中国,假鉴定证书满天飞。这倒不是因为咱们的文物专家胆识过人,而是因为进行民间鉴定仅供参考,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你想呀,这行全凭眼力,错了也就是我眼拙,你如何证明我是有意为之呢?再者,想处罚也是于法无据——我国《文物保护法》中并未规定文物鉴定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负何种法律责任,我们至今也没有一部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规。或正因如此,大专家们才在鉴定“金缕玉衣”时敢于隔着玻璃柜看看就签字,在这桩涉及数亿的骗贷大案曝光后,依然淡定如常,往过世的老爷子身上一推六二五。
“金缕玉衣”案一出,有不少人呼吁文物专家珍惜名声,也有人认为这几位现了眼,对其他人是个警醒。这话只怕也是白说。我相信,拿人钱财给人说话的专家绝不只是这几位。记得今年3·15时央视也有给假文物开证书的报道。如今,几位顶级专家曝出如此丑闻,只能说明此类问题在业内已普遍到了何种程度。在鉴定的资格认证、行为监管及法律法规都处于空白的大环境下,文物的商业鉴定证书实在就是一纸空文,想靠从业者自律以改变局面多半也是水中望月。简而言之,权威不可信、证书不可信,看人看物看真假,只能靠自己的火眼金睛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