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故事:济南英雄弥明友的立功证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5年前,济南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华东野战军中有多位战斗英雄被授予“ 济南英雄”光荣称号。至今,华野九纵的4名“济南英雄”已为世人所知。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当年攻城西部集团的主力———华野十纵,这支英雄部队的“济南英雄”却一直默默无闻。最近,随着济南战役纪念馆对外试行开放,十纵的一位 “济南英雄”———弭明友的事迹终于为世人所知晓。

在济南战役纪念馆偌大的陈列室里,有两个专门为一个人设置的展柜,格外引人注目。展柜里,精心摆放着一位战斗英雄当年在济南战役中荣立特等功的立功证书、奖状和喜报等珍贵革命文物。立功喜报上清楚地写着:“兹有弭明友在济南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评定为特等功,特此报喜。”

重要的发现往往源于偶然的巧合。

2001年7月10日,对于济南市某经济开发中心职工弭鲁斌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

这天早上一上班,弭鲁斌习惯地拿起办公桌上的《济南时报》翻阅起来。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济南市民政局和《济南时报》联合发起的“济南战役历史文物征集活动”的消息,一下跳进了他的眼帘,使他陷入了沉思:父亲曾参加过济南战役,还曾荣立过战功,自己至今仍珍藏着他老人家的一箱子革命文物,它们是济南战役的历史见证,应该捐给纪念馆,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想到此弭鲁斌马上与远在青海的母亲通了电话。听说政府要筹建济南战役纪念馆,正在征集革命文物,老太太激动万分:“我同意你的做法,这些东西应该捐给政府。”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弭鲁斌立即与文物征集办公室取得了联系。

弭鲁斌并不知道,父亲弭明友竟然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位能够找到的、参加过济南战役的华野十纵的“济南英雄”。他的捐献弥补了华野十纵“济南英雄”的空白。

来到济南战役纪念馆,在宣传科科长陈放的办公室里,弭鲁斌打开了弭家两代人精心保存的那个箱子。多年从事文物整理工作的陈放激动地说:“保存得这样完整的济南战役的立功证书、奖状和喜报这还是第一份。”引起陈放更大兴趣的,是一份渡江战役前部队大竞赛时各种保证书和挑战书的汇编小册子。其中一篇就是弭明友写给兄弟部队战友的挑战书,署名赫然是:“济南英雄弭明友”。其他人写的挑战书里也有“致济南英雄弭明友”字样。

“你父亲是济南英雄?”陈科长惊讶了。

他说:“济南战役中共有华野6个纵队24万人参加战斗,目前从史料上查到的曾获得‘济南英雄’称号的只有九纵的4个人,像第一个登上现在的解放阁的李永江、爆破大王周志远等,十纵的‘济南英雄’至今始终是个‘谜’。为了不给历史留下遗憾,我们不知查阅了多少历史资料,跑了多少纪念馆,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济南战役纪念馆以这箱文物为线索,多方调查,搜集到了华野十纵“济南英雄”弭明友的事迹。

1948年9月,我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准备攻打济南,弭明友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隶属攻城部队西线集团。9月15日,十纵进抵长清一带。弭明友所在的特务连是先锋连,当时他担任特务连副连长。

战役打响后,弭明友始终冲在硝烟弥漫的最前沿。从长清到济南外城,战斗越打越激烈,战士伤亡也越来越大。

激战到9月23日,他们终于打到了内城外,但又被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为了能让大部队尽快冲进城内,弭明友和战友们四处寻找可以借助过河的东西。他们从附近的老乡家中搬来一张张桌子、门板,冒着密集的弹雨,从河边向城墙根搭“路”。“路”还没有搭到城下,整个加强连只剩下包括弭明友在内的13名重伤员了。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就要到了拂晓前必须拿下城门的期限,弭明友横下一条心,从倒下的战友身上取下枪弹炸药,强忍着伤痛继续向前猛冲。刚冲到城下,突如其来的一发炮弹将他炸翻在地,左臂顿时鲜血淋漓。他顾不上包扎伤口,继续向前冲。突然,弭明友发现了侧前方城墙上有一处被炸开的豁口。弭明友艰难地爬到豁口附近,一次次投出捆在一起的手榴弹和炸药包,随着一声声剧烈的爆炸,豁口终于又向下“拉”开了个裂缝。在弥漫的硝烟掩护下,弭明友乘势连蹬带爬,凭着身子较小的优势,硬是“挤”了进去。

正是靠着这种一往无前的气概,弭明友终于第一个冲到了济南内城西门附近。这时,身边一声巨响,弭明友被震昏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渐渐地苏醒过来,环顾四周,看到不远处正是西门,他大喜过望,艰难地一步一步地爬向城门。当时,城门下堆有很多麻包,但经过我军强大炮火的轰击,麻包已经松散,他奋力推开麻包,用尽全身力气打开了城门,大部队随即冲进了城里,他却再一次倒了下去……

由于弭明友在这次攻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部队打开了西城门,贡献突出,他荣立了特等功,并被授予“济南英雄”称号。(解放军报 2003年05月12日 第7版)

济南战役纪念馆供图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