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乱象丛生,需要尽快对我国民间文物鉴定加强法律规范和监管,对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予以严格规范
两件造假金缕玉衣评估出24亿元的天价,促成一起巨额骗贷案件的发生。日前曝光的这则新闻,称得上“骇人听闻”,也暴露了民间文物鉴定的乱象。
一则,经济犯罪与“文化”勾结,形式越来越复杂。这起以骗贷为标的的经济案件骗术实在太“高”,既然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价值由专家说了算,一起好莱坞电影式的骗局便在现实中上演。
二则,专家胆儿也忒大、心也忒黑。促成这起骗局的前提,是5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白纸黑字的签字。已经出土并且“验明正身”的金缕玉衣总共没有几件,也都有档案可查。这两件玉衣身份是否合法,稍查即知。如果不合法,知情者首先要向有关部门告知信息,然后提请论证。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全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面对这两件所谓的金缕玉衣,隔着玻璃、不作任何技术检查就轻作判断,行径颇似“老千”。“老千”是为骗钱,专家所为何哉?几万、几十万元的鉴定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显见得这老话如今已在一些人的脑海里荡然无存。
可以肯定,此番“金缕玉衣”一案,对文物鉴定行业的信誉影响至深。也正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痛定思痛,彻底反思,对我国民间文物鉴定的法律规范和监管进行商讨,对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予以严格规范。
有则才有守,文物鉴定行业亟待强化规则。行规是约定俗成的职业守则,蕴含着职业道德,是一个职业成熟、完善的标志。已故文物专家单士元就曾说过: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界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严格行规,即从事研究、鉴定的文物专家不得从事收藏,以防学术失范。恪守道德成为美谈,偶有“湿鞋”者也会成为反面教材。同样,针对正在兴起的民间收藏和鉴定,法律法规的空白,是失控,也是大隐患。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不少个人、企业希望丰富投资渠道。这也使得民间收藏和鉴定日渐活跃起来,专家们的民间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因为文物鉴定的标准和话语权掌握在少数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手里,专家们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趋势、经济行为和市场秩序。虽然,相信绝大多数专家能恪守职业道德,但缺乏法律的约束,“相信”也会打折。如果具有重要学术身份的专家,热衷于民间的有偿鉴定,让学术活动变为商业活动,其患无穷。这些,都应有法规的约束。否则,巨大的经济利诱下,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乱象丛生,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行业。因此,有必要确立一条新的行规:文物专家只问真伪,不管价值。一件文物值多少钱,交由市场去说了算。如此,则可以救专家于诱惑,还文物以安宁。
有法才有天,权利一定要和责任挂钩,才能发挥正面作用。知识也是这样。当知识成为一种专有权利时,约束也应随之而来。在一个由物质匮乏进入到物欲膨胀的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是对他人财产和权利的保护,也是对自我权利和价值的保护。
收藏越来越热,世态越来越复杂,详细适用的民间文物鉴定法律法规越早出台,文物事业的发展才越有保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