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镇召开民国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

  8月20日,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学会和连云街道办事处联合召开了连云镇民国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市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文交流。
  
  会议由市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张佑元主持,会长周永卓作会议总结。名誉会长雷成堂、顾问陈振伦、侍述明和副会长江华、王成章、刘凤桂、张华,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周锦屏、李道亮、蔡立志、张树庄、周一云等作了论文交流发言。连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秀洋介绍了连云镇民国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市社科联主席张建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一致认为,连云镇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入住,逐步形成了小渔村、小鱼市。到1933年,根据孙中山先生建港方略的设想,连云港开始建港,并逐步形成了连云港镇。该镇从民国、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一直是连云市的首府,也是连云港市的发源地。
  
  连云镇位于我国十大港口之一的连云港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所在地。背依雄伟的云台山,面临滔滔的黄海。近百年来,经过风雨苍桑,东西文化的交流,该镇形成了民国建港文化、民国建筑文化、民国风情文化,区域内保留的极具价值的民国风格石路、石桥、石屋、石街,是我市乃至江苏省不可多得的天然游览风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诸位领导同志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连云港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责的态度,追溯了连云镇民国建筑的历史及其建筑风格,分析了它的现状,探讨了在当前形势下对民国建筑与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思路、办法。
  
  会议指出,连云镇民国时期建筑是连云港市建港早期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近代开埠城市曲折发展的珍贵见证,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但观其现状,喜忧参半。连云地区民国建筑的产权分别属于市房产管理部门、铁路系统、驻军单位及私人所有,保护和使用状况各不相同。驻军和铁路系统保护和使用较好,如陈调元小楼、墟沟天主教堂分属连云港警备区、铁道部连云港第一疗养院,均于2003年在未改变原建筑形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连云港的标志性建筑火车站办公大楼,始建于1933年,1935年落成。1970年、1983年曾两次维修。而隶属于市房产部门的果城里、连云市农民银行、海峡巷民居和隶属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连云市政厅等均凋敝不堪,已成危房。其中果城里、连云市政厅险些被出让拆迁。在港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连云镇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摆在市有关单位、部门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为此,会议经充分讨论,一致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法加强保护。对连云镇的民国建筑文物保护首先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在街区内主要是沿街两侧所拥有的近现代优秀建筑依法加强保护,维护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认真普查,掌握详细资料。建议由市文化管理部门牵头,有关产权单位、管理部门参加,尽快对连云镇及附近地区的民国建筑认真进行一次彻底的普查,以供市、区领导了解掌握民国建筑的现有状况。
  
  三、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民国建筑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对连云镇民国建筑的保护、合理利用,要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中,制定连云镇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中。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发展以及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尊重历史,维护其原有风貌。尽可能保护历史建筑原有生态,通过保护性的修缮和复原修整,使之能够达到传统的山城海滨小镇风貌和连云老镇的特点。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和加建一些具有传统符号的建筑,保留一些传统院落、建筑立面,使之新旧能够协调,使之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这主要是指地方特色的餐饮、商业,以及专题博物馆(如连云港港史博物馆、东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等),传统的手工业、小作坊,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曲艺,尽可能恢复原有的业态和功能。
  
  五、合理定位,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发展连云老镇的旅游业应与连岛旅游渡假区、连云港港口、铁路等工业遗产文物点融入一体。要学习烟台、周庄、沈家门等古镇的经验,打造主题街区、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商展购物,形成一个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时尚休闲度假的滨海石头古镇。将老街打造成“连云舟楫侵海港,市井人声响石街”的中国东部滨海第一名镇。(江苏省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学会编辑部 张佑元)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